一面是去产能决心,一面是产量增加的冲动,这反映了在市场波动环境下企业被动去产能的心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尽管目前各地陆续提出了规模浩大的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的
淘汰方案,但是从已经公布的数字看,今年前4个月,除了煤炭在4月日均产量有所下降外,钢铁、水泥、有色的日均产量都是逐月提升的。甚至一些省在未来还有新增产量的可能。
比如河北“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钢铁产能将控制在2亿吨左右,实际情况是,2015年该省粗钢产量仅仅为1.8832亿吨,这意味着几年内河北钢铁产量或许还要增加。
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2005年全国钢铁产量是3.5亿吨,2014年到了8.2亿吨。而只有到了2015年,钢铁价格下跌严重,当年粗钢产量才同比减少2.2%,原煤产量减少3.3%,是2014年减产后的再次减少。
原鞍钢经济研究所专家马忠普指出,钢铁减产,还是要靠市场手段,企业亏损才会停产。而现在大的问题是钢价在上升,在这时要减产很难。
去产能与增产量的博弈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各地供给侧改革方案比较发现,不少省的钢铁供给侧改革,尽管提出了不少的压减产能目标,但实际产量还是在增加。
比如广西之前的产能严重过剩实施方案也提出,2015年,广西努力完成粗钢产量2700万吨、2017力争粗钢产量3000万吨。实际上2015年该省粗钢产量是2146万吨。这意味着该省钢铁产量预留了增产的指标。
山东新的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山东省将利用5年时间总体压减生铁970万吨、粗钢1500万吨;沿海钢铁产能达到40%左右。
但是山东 2015年粗钢产量6619.3万吨计算,2020年如果减产1500万吨的话,粗钢产量仍达到5100多万吨,这超出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5年全省钢铁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以内的要求。
为什么各省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大幅减少产能,实际钢铁产量并不一定有大的减少?原因是产能和产量是两回事。
一位钢铁行业人士指出,各省提出的减少产能,这是很虚的数字。因为产能说不清楚。过去每年减少产能任务,很多是早就停产的多次申报。而有的尽管关闭,现在还可能会恢复生产。
以全国一个大钢铁大省河北为例,2012年粗钢产量是2.09亿吨,2014年为2.4亿吨,2015年为2.52亿吨,呈现一个逐年增加的态势。
炼钢的焦炭需求在今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也能说明问题。今年以来1-2月焦炭月均产量3325万吨,3、4月份产量分别达到3605万、3625万吨。
“除非现在是价格下跌,企业亏损自己停产,否则政府很难推动企业停产和减产。即便是国家拿钱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仍不能真正解决过剩问题。”鞍钢经济研究所原研究员马忠普说。
根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钢二期、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防城港、湛江钢铁分别都有1000万吨钢铁投产。这是一些省份预计钢铁产能仍会上升的原因。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席分析师陈克新指出,产量增加与否是以产能为基础的,但真正困扰市场的不是产能,而是产量。但是企业到底生产多少完全由市场说了算,只要价格有利可图,企业就会生产,这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既然企业可以自负盈亏,为什么不生产呢?真正的去产量还是看价格,必须是价格较长时期处于成本之下,企业熬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才会真的去产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