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广新局在“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以打造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紧紧围绕深入开展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决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长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为在全省率先实现文化领域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设施布局
丰富城市文化课堂
近几年,我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比较突出的有长春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以及覆盖各城区的文图两馆,这些文化场所已成为城市的文化课堂。
“为了丰富这些文化课堂的内容,让更多百姓能够更便利地走进课堂,我们制定了长春市文化设施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初稿已经形成。”崔永泉介绍,制定纲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布点建设,使文化设施选址布局更加合理,为文化设施更充分地发挥功能提供基础条件。
按照规划,我市将推进市博物馆工程建设,启动市少儿图书馆新馆项目,筹划建设集排练、演出、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长春演艺中心和集展示、推介、孵化、拍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长春市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中心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广覆盖向保公平全覆盖转变。
对接群众需求
有效提供文化服务
“在全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中,长春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在找差距中,我们发现长春的当务之急是让文化设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崔永泉认为,政府提供的文化项目群众能真正接受、真正喜欢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才算得上是有效供给。
为此,市文广新局决定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文化领域。先将城市公共文化触角真正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如即将启动的“流动图书车”项目,实行图书车公交化运行,在固定时间、固定“阅读站点”,为周围的居民送去不同的阅读体验。另外,还将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在地铁、人流密集的主要站点等处设置地铁图书馆,使市民在坐地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借阅图书。
此外,今年市文广新局还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大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汲纳地域元素
培育文化消费业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而长春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冰雪文化、警示文化和反映民族民俗演进历程的移民文化、萨满文化、黄龙府文化等交相辉映,特的人文资源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长春文化底蕴。
“支持这些文化理念的背后是活动、是品牌、是元素。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城市的历史文脉,汲纳城市现有的文化元素,通过新的平台,使它们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呈现。”崔永泉介绍,今年适逢第十三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举办,在电影节期间,市文广新局将把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世纪城,还有广大市民中业已形成的电影评论组织、粉丝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城市电影文化特色。今年又逢中国电影音乐界领军人物、已故长影著名音乐家雷振邦诞辰100周年,今年的电影节活动中还设置了雷振邦作品演唱会以及相关研讨活动,“雷老很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代表作品,《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等,这不但是雷老的作品,更是整座城市值得骄傲的文化元素。” 崔永泉说。
此外,我市还将积极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深入研究文化消费服务项目、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同时,加快培育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加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围绕长春特有的文化资源,突出层设计,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