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半年来国内政商界火改革热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三水各界广泛关注。简单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经济治理思路从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向供给侧生产要素的转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一提法可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影响政策制定、企业乃至行业的生存及发展面貌。
总体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举措。佛山市委书记鲁毅曾提出,佛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主动减量、调整存量、引导增量三管齐下,实现产业结构有进有退、劣汰扩优,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在此背景下,《佛山市三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3年努力,三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重要进展,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形成层次丰富、质量高效、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劲的供给体系,实现更高水平上的新供需平衡。
具体而言,“去产能”主要瞄准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到2018年底,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全面完成佛山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和控制过剩产能等相关任务指标;“去库存”方面则提出,到2018年底,三水全区商品房库存规模要从2015年底的256.42万平方米力争减少到236.42万平方米,即在消化未来三年的新增商品房供应量的基础上,力争再化解2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库存;“去杠杆”的目标是到2018年底,争取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3%,实现上市企业3家,场外挂牌企业5家,股份有限公司15家,涉足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90家,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金额的比重明显增加。
“一降一补”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关于“降成本”,到2016年底,为全区企业减负约35.28亿元,到2018年底,企业负担再持续减轻;市政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撑体系是“补短板”的主要内容,未来三年里,三水区将投资66.3亿元,基本建成与三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新城”相匹配、与“南国水都”新型城镇化格局相协调,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到2018年底,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
纵深▶▷“三水版”改革紧盯城市未来定位
“三水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正在打响。除了全力贯彻落实上级“去降补”总体部署、做好规定动作外,三水区还将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深层次发展矛盾,紧盯城市未来定位,勇于创新,积极谋划和落实一套自选动作。
“推进城市升值、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食品饮料、建材、汽车及零配件、3d打印、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协调配套发展,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有机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中。”《三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样提到。
a.去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
“三水‘去产能’关键在于淘汰落后产能”,三水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发展改革科科长邓其辉指出,“三水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进新兴战略性产业”。
事实上,对于先进产业的引进一直是三水的发力重点,并初见成效。今年一个季度,三水区逆势上扬,招商引资总额44.14亿元,共引入项目13个。其中,先进装备项目投资额完成佛山市下达任务的61.57%,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对招商引资总额的贡献率达到46%;国内外500强及超10亿元项目3个,完成年度任务的60%。
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和项目落地备受关注。今年以来,三水工业园区的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数据显示,目前三水区共有39项目处于在建之中,预计年内可投产项目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