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奇迹到增速为零
每经投资宝记者注意到,1951~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在经历15年平均增速6.6%的高速经济增长期后,德国于1965年开始增速换挡。
1965年以后,越南战争和巨额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并引发美元贬值压力,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德国。1964~1965年当德国再次出现流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时,联邦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不过,1966年德国爆发了二战后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5.1%下降到3%,1967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与此同时,1967年英镑贬值危机和1968年法国骚乱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经济形势。自此,德国经济结束了高增长,开始增长阶段转换。1967年~1982年,德国进入中速增长期。
供给侧改革见效股市迎长牛
1965~1975年间,德国在增速换挡期为控通胀采取了偏紧的货币政策,当时无风险利率高达8%左右,股市经历着熊市。
事实上,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进展缓慢,对钢铁、采煤、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长期补贴延缓了结构变革的进程,对发展电子等新兴部门的意义认识不足,在生产率上远远落后于日本,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在经济赖以增长的出口领域,德国日益受到来自日本的挑战。
根据一组可查数据,1963年到1977年间,在世界重要工业品进口总额中,德国供货的钢铁下降0.3%、机器设备下降0.9%、汽车下降6.1%、电器电子下降2.1%、精密光学仪器下降6.7%,与此同时,日本供货的钢铁上升16.7%、机器设备上升7.5%、汽车上升14.6%、电器电子上升10.2%、精密光学仪器上升12.4%。
这一影响不断发酵,1979年~1981年德国对外贸易连续三年出现逆差,官方货币马克在缺乏国际信心支持下,开始出现贬值趋势。为维护币值对外稳定,德国联邦银行选择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限制了通过逆周期货币政策实施经济刺激的可能性。
1982年成为一个转折时期。当年末,德国开始供给侧改革,整顿财政,削减社会福利,压缩政府开支。带来的结果是:财政风险下降,无效融资需求收缩,贸易逆差得到扭转,联邦银行的贴现率和资本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得以稳定的下降,贴现率从1982年的7.5%下降到1987年12月的2.5%,长期国债收益率从1982年底的8%下降到1986年的6%。
改革后,德国经济基本面全面向好,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居民财富的增长使其有富余的资金投入股市。
大力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激发现代商贸流通业新动能新活力
吉林日报11月15日讯(记者曹梦南 缪友银)今天,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到长春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动能新活力,大力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0评论2019-11-1667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持续显现 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8%,增速比1至8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9月
0评论2017-11-02720
供给侧改革成效突出 煤钢行业盈利增幅飙升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去钢铁产能5000万吨,到8月底为止,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全年的目标,到年底还有望超过这个目标。10月19日,
0评论2017-10-3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