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星期六。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站内人头攒动,歌声飘扬,演出排练、广场舞培训、文化讲座,文化站各功能间热闹得像过节一样。“阵地条件好了,活动丰富了,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站长王荣指着活动公示榜单乐呵呵地说,仅4月份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就有16个,都合老百姓的胃口。
去年起,海安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围绕优质、均等、高效、便捷的服务目标,构建了以“标准化定制、专业化生产、均衡化配送、精细化服务、科学化考评、制度化保障”为特征的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文化惠民服务的效率和社会满意度。
“以往文化产品都由政府统一下单,演什么农民就看什么,农民对节目选择权不多。”海安县文广新局党组书记丁建民说,推行文化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解决文化便民需求不衔接问题,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惠民。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海安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上做足了功课:一方面贯彻“人往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原则,确保10个区镇与县城群众能均衡、同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引入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共建共享机制。在“书香海安”建设中,民企慧源书城以“全民读书节”为龙头积极参与,开展全民阅读及推广活动;民间文艺团体海燕民乐团、南通佳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器乐表演、说唱、歌舞、戏剧、小品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海安还专门出台办法,规定公共文化产品质量由专家组和受众组综合打分评定,价格通过竞价产生,以确保配送产品质优价廉。目前,海安能够配送投放的公共文化产品有10大类100多项,包括展览、演出、培训、影视、秀场、赛事、节会、阅读、娱乐、健身等,形成了“天天有大片、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演出、季季有赛事、年年有节会”的文化服务新面貌。
前不久的一个清晨,随着一声哨响,曲塘镇刘圩村农民文化广场上挑担比赛热热闹闹开场,一位参赛者气喘吁吁地说:“挑担让我想起了三十几年前在生产队干活的场景,不过今天来挑担真有点吃力哩。”当天下午,村里小礼堂乐声飞扬,京剧、黄梅戏等戏剧节目轮番登场,让村里老人们过足了一把戏瘾。
自去年以来,“乐一天”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才艺秀场、艺术大讲堂、紫石讲坛、中老年才艺展示、女性婚姻家庭咨询、文博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已成为海安文化惠民工程的常态化活动。各地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还善于开动脑筋,揉进创新因子,结合本地风俗民情,挖掘了一个个乡土气息浓、令人捧腹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如大公镇“梨花节”的斗羊比赛,曲塘镇“羊肉节”的扁担拔河比赛,白甸“采菱节”的采菱比赛,等等。
“为农民提供订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实际上就是帮助农民寻找已经失去的农耕文化的那份快乐,做回曾经的自己。”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荣贵感慨地说,关心社会转型期的农民,需要更多地从精神上给予关心和引导,传递正能量,激发新动能,提振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力量。
本报记者 丁亚鹏 本报通讯员 刘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