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增长更需改革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GDP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背后是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体制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
那么,将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9%到9.5%,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惠州,是否就不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在惠州同样存在,个别领域还相对突出。
梳理惠州经济现状可以看到,以往发展的经济存量有待优化,无法满足群众新需求的供给缺口亟待填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急需新动力。以惠州市政府发布的2016年1—2月惠州经济运行简况为例,惠州在财税收入开局良好、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等经济亮点的同时,存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回落,全市外贸出进口降幅同期扩大,限额以上消费市场仍显疲软等问题。这些或多或少都与供需结构性不匹配密切相关。正如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所指出的,“五大任务”对惠州都非常有针对性,相对来说,“补短板”的任务更加繁重。
笔者以为,要做好惠州版本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特别是完成“补短板”的历史任务,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政府营造好环境市场才有好工匠
工匠精神可以粗略理解为“专业”精神的升级版。如今,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公益慈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日渐得到更多认同。作为专业化前提的社会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的营改增,同样有着引导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从而带动生产力效率提升的目的。
更为重要的分工或许还在于老生常谈但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体制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进一步从原本市场范围的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将政府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和标准政策,逐步建立现代法治市场经济体制。看起来政府要做的少了,实际要求却更高了。
就惠州来说,无论是既有的手机电子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发展,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从弱到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新工匠”不可或缺,而要培养数十年如一日钻研专业技术的工匠,尤其需要政府营造合理稳定的制度环境,以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也是应有之义。方案提出,惠州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金融风险,到2016年底,为全市企业减负约89.4亿元以上,实现做“减法”。
好的政策环境加上公平合理的税收负担,才能让企业更加积极主动进行技改升级,让工匠更加安心、专心地钻研技术,提升制造水平,终实现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
工匠精神蕴含创新要素
电影《功夫》中讲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听起来很像对如今消费市场的描述: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对抗密度更加集中。用马化腾的话说:“即使什么错都没有,也会错在太老了。巨人倒下,体温还是暖的。”
然而,另一方面,厚积薄发是永不过时的道理。华为在手机市场的“荣耀”和巨额的研发投入已经众所周知,惠州的方案同样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发力,从生产领域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的短板,实现做“加法”。
工匠讲究精益求精,更讲究匠心运,“”就是创新,“运”就是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日本的冈野工业曾花费18道工序、3年时间制作的直径1厘米的小铃铛,看似得不偿失,却因此获得至关重要的技术储备,终将金属板压卷成针,制造出端非常细的无痛注射针头。可以说,只按部就班的工作,无论技术如何熟练,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本身就蕴含着不断寻求创新甚至不惜颠覆自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