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政策演变成了金融领域的去杠杆政策。各地出台的去杠杆政策,大都演变成了金融领域如何去杠杆,如何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政策。这次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尤其是着力解决工业领域中服务于投资的部分采掘业、冶炼加工业和设备制造业中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经营环境日趋恶劣的问题。金融领域中的问题不是政策的着力点。尽管实体经济去杠杆,会牵涉到实体和金融两方面,但是供给侧改革中的去杠杆,主要还是针对实体企业或地方政府杠杆水平过高,杠杆率增长过快,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单就金融业的杠杆率来看,总体上不高,一些金融行业还需要继续增加杠杆率。
地方政府在去杠杆上之所以难以出台相关政策,一是各级政府的负债问题,主要需要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来解决,例如实行债务置换就是很好的方法,在不降低地方政府杠杆率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付息负担。单从地方政府来说很难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对实体行业来说,杠杆率是否过高很难判断。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给出我国各行业负债率的统一数据,市场上流传的各类数据差别巨大。归结到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杠杆率多少是合适的,需要降低多少,就更难判断。三是降低实体经济的杠杆率的确需要金融各行业的支持。由于我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垂直监管,地方政府对金融各业没有直接的行政管理权,无法针对金融行业出台政策。
供给侧改革中成本和收益严重不对称,存在成本互相转嫁和搭便车的现象。无论是去产能、去库存、还是清理僵尸企业,都需要付出非常高的改革成本,包括企业所有者的资本损失、债权人的债权损失和工人的就业损失等。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政府运用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在短期内集中处置部分过剩产能、过多库存和过高债务,兼并和注销部分企业,从而达到优化行业发展环境,让大部分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获得正常经营和发展环境的改革。因此,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和改革成果的受益者往往分属于不同主体。一个行业加速去产能,会使得上下游行业受益。一个地区加速去除部分行业的产能,会导致分布在其他省份的该行业的企业受益。国有企业加速去产能,会导致处于同一行业的民营企业受益。实体经济加速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会导致金融机构短期债权受损等。
这种成本承担者和受益者分属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状况,会导致成本的相互转嫁和搭便车情况。在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地方政府总希望用中央政府专项资金来兜底,企业希望政府资金来兜底,民营企业希望国有企业来兜底,实体企业希望金融机构来兜底的情况。存在着谁的改革速度快、力度大,谁付出的改革成本就很高,等到该行业因为产能和库存清理后发展环境正常,没有改革的地区和企业反而受益。这就形成了观望者受益的搭便车现象。
供给侧改革会导致部分金融市场潜在风险集中暴露。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以一定的行政手段来加速调整传统供给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过程。从改革方向来看,有利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但是短期内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并集中处理僵尸企业,会导致相关企业失去持续融资条件,债务风险将集中暴露。根据业内测算,2015年我国煤炭、钢铁、水泥和有色四大行业存量有息负债超过5万亿,其中银行贷款约占1/2,债券占1/3,非标等约1万亿。规模还是相当巨大的。另外,这些行业的上下游和企业之间都存在着规模巨大的应收应付的债权债务链条,非付息债务的规模也十分巨大。对一批企业的集中处理,肯定会影响到相关企业之间的债务链,导致各种债权类资产和信贷类资产受损,导致债务风险的相互转嫁,并传导到相关金融市场上。因此,缺乏对供给侧改革所导致的金融市场风险的整体评估和应对策略,是目前供给侧改革推进中的重大隐患。
完善政策环境和风险控制机制
一要尽快出台供给侧改革的统一指导文件。目前,各级政府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迫切需要中央出台有关“去降补”的统一指导意见,明确去产能的行业范围、产能过剩的衡量标准、僵尸企业的界定标准和处置流程,以及国有和民营企业的不同政策等,明确各级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权利职责,以及能够根据地区情况作灵活调整的职权范围。由于供给侧改革既是全国性的,又具有突出的行业属性,需要将国家的统一政策、主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有效结合起来。要突出全国性行业指导意见的作用。要从既能有效化解产能、又能优化行业布局的角度,明确各省份去产能的基本任务,实行有差别的统一。
二要建立供给侧改革中的部际协调机制,以及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庞大系统工程,牵涉到部委之间的协调、各行业组织跟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省际之间的协调,以及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如果不能有效沟通,形成很好的协调机制,就很容易形成互相观望或相互掣肘的情况。要尽快形成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组织保障,建立协商机制,加强信息沟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主体职责,防止问题和矛盾相互转嫁。
三要尽快形成市场化的成本和收益补偿机制。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将供给侧改革中的成本,特别是限制和削减产能、处理僵尸企业所形成的债务成本和下岗职工的安置成本,转由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来承担。这是不现实的。供给侧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该主要依靠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化解改革成本。削减产能和处理僵尸企业,推进企业并购,将会大大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让大部分企业受益。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手段,让这些受益的企业和领域根据受益程度将一部分受益拿出来,用于支付改革成本,形成市场化的改革成本补偿机制。例如,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搭建煤炭和钢铁上下游行业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担网络平台;建立供给侧改革共享基金,让受益地区以税收转移的方式补贴受损地区,都是很好的尝试。只有形成了市场化的成本和受益转移和补偿机制,让削减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的地区获得正常补偿,才能真正调动各地区各行业开展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性,不再出现“等靠要”和“撘便车”现象。
四是加快建立供给侧改革对金融市场影响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困难的时期,各种问题和风险正在逐渐积累并逐步释放。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股市、债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目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仍然面临着考验。在供给侧改革集中削减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会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的信用风险集中暴露,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要高度关注零散的风险事件,会引发或传导成局部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
目前,供给侧改革都是分地区分产业在进行,相关部门往往只关注了改革对本地区或本产业的影响,容易忽略金融风险的传导效应,部分地区为了加速推进改革,往往将实体经济的风险向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转嫁,或暂时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这些做法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都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必须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关供给侧改革中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和防范机制,及时评估,全面监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银行信贷资产、债务资产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违约风险,积极通过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化解风险,坚决防止风险的集中暴露和简单转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