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挥“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对立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的经济术语,是党中央的重大创新。因此,不能简单地从西方经济学比如从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的观点中寻找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泉,因为两者根本不搭界。萨伊是用供给创造需求、总供给会与总需求相一致这一观点来否认资本主义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进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失衡的现实形势下采取的新的有效举措。也不能用某些西方国家供给侧改革失败来说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采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与其他国家不能简单类比。
为了正确认识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到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应当“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政策重点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这里强调“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指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决不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需求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决不能割裂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更好地发展经济以适应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
有的观点认为,过去一直强调的发挥“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属于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立的、矛盾的,因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抛弃“三驾马车”。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不矛盾。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需求”是从发展经济要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来讲的,其中只有消费需求是相对于供给侧的需求,出口和投资则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相对于供给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