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间隙你在干什么?在网上看头条新闻。晚上不看电视你在干什么?在玩微信朋友圈……毫不夸张地说,“读屏时代”已经真正来到,传统纸质阅读在数字阅读的凶猛来袭之下,无数“城池”已被攻破、侵占。文化供给侧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了。
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数字阅读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一方面,低门槛的文字写作,让很多人都可以在“舞文弄墨”上过一把瘾,全民写作已不再是神话,同时,移动平台又让各种作品能够轻易地走进读者的视野中,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另一方面,低门槛下产生的作品,“碎片化”、“低龄化”、“肤浅化”又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各种盗版、侵权行为不断发生,数字化文化产业真正变得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可否认,当下的数字阅读存在很多问题,文化供给侧改革,亟需树立精品意识。
生活需要娱乐,平日消遣性的阅读,当然无需吹毛求疵。但是,数字阅读的供给——提供给读者的到底是怎样的作品,却不能不有所信仰和追求。就文学作品来说,阅读经典,能够点亮人生,这是的真理,无论是纸质作品还是数字作品,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在数字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哈姆雷特》《红楼梦》等无数文学精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承着人类文明。这些文学精品,今天即使放在任何平台之上,都有其特的艺术魅力,其精神的光芒,永远不会消失。数字阅读领域的作品,也该有这种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既丰润读者的心,又能让作家、作品在这个领域里留下自己的痕迹,不至于被读者瞬间就如对待过眼云烟一般,毫无印象了。
事实上,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请看在头条公众号或者微信平台推出的那些文章,靠“标题党”吸睛而无实际内涵的,头三天或许火爆,而后就只有沦入销声匿迹的宿命中去了。而那些真正写进人们的心坎里,或者实用性非常强的文章,则被人们反复转发,甚至几年了都还在流传。这就是精品的魅力——其实,很多这样的作品,只是质量较高,与“精品”的差距还很大,但读者已经就迫不及待地认可了。数字阅读的真正精品,目前来说,的确不多。广大的创作者树立精品意识,或许,迎来的就是机遇,当然也会包括读者的赞誉和副产品——财富。
数字阅读领域的作品,也不妨放慢供给的脚步,宁愿低产出高能耗,也要打造真正的精品,如此,全民“读屏时代”的数字阅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才能协调一致,全民阅读的质量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也唯有如此,“书香中国”的书香,才纯正、绵长,有其永不消散的动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