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给侧改革的问题、难点与对策
《国企供给侧改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李锦的《国企供给侧改革》将出版
李锦的《国企供给侧改革问题、难点与对策》将出版。全书10章23万字。
本书是我国一个部阐述国企供给侧改革的著作,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型著作。是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财经媒体从业人员、研究工作者、公共政策关心者、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和洞悉中国国企现状的可读书目。
这是近三年来,李锦的第四本专门研究国企的著作。前三本是《十八大报告国企学习读本》、《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焦点》、《国企层设计解析》。
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内容的书籍,已出版吴敬琏、贾康、滕泰等人的8部著作。这本书与以往供给侧改革的书除了是专讲国企外,还有两个不同,一是讲问题,把困难摆足;二是理顺思路,讲清对策与方案。本书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阐释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烦恼”。认识清楚这些问题或烦恼,对症下药,尽快地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是《国企供给侧改革问题、难点与对策》的任务。对央企重组、房地产、石油天然气改革,有家看法。
《国企供给侧改革问题、难点与对策》绪论
李锦
这是一本研究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书,回答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形成去产能的动力机制,探讨如何把国企改革、央企重组与清除僵尸企业等项任务落到实处。可以说,这是一本是研究供给侧改革问题与对策的书。
供给侧改革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之后的新热词,渗透于整个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外需转内需、投资转消费、制造业转服务业、生产要素调整、国有企业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等。因为提供终极产品的是企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弄清并能顺利推行供给侧改革,对这场改革将起决定性作用。
国企改革,轰轰烈烈搞了几年,很多一致预期被证明是对的但是很难得到落实:国企扩大规模速度,没有等来繁荣兴盛,却留下一堆沉重的包袱;转型升级讲了若干年,嘴皮起茧了,似乎向中高端的路仍然遥远;保增长是整个十二五期间排在头一位的主题,然而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的企业效益同比下降6.1% ,成为17年来的次负增长;打破垄断年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然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几乎被暂停;股市也是实体经济,没有等来6200点,却等来一场史无前例的股灾,被迫回到真正的实体经济上来;……确实,打破改革的局面太难。我们只能用“试点”这个词来回答,意图从历史中吸取经验,重新认识不断调试自己的逻辑。可是封闭如铁幕的试点很久了,新东西迟迟难出来。先是“层设计依赖症”,后来是“央企试点依赖症”,很多地方似乎借此按兵不动。
正在国企改革困难重重时,一架发动机轰隆隆地响起来了,叫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的信息却重大而沉重。它超出理论家的探索,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显示中国发展思路发生重大变化。
从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火热的词汇。稍前, 李克强总理11月为《经济学人》撰写《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主要论述了本届政府之所以没有推行量化宽松和竞争性贬值,是因为按现在的经济体量,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作出了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抉择”。
进入2016年元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议接连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表明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召开,“十三五”发展规划颂布。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人们关注2015年12月22日政治局两句话: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2、“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关于2016年工作也关注两句话:1、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前者是主题,后者是要求。这是“重点的重点”。这都认识判定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与供给侧改革舆论的重要依据。
“供给侧”,从字面理解,指侧重于“供给”。“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消费侧,意味着在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今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正逐渐从官方话语体系淡化。“供给侧”涉及供给到各个方面,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供给侧”,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国家实践,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理解这一改革对中国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企的重要意义,以求行动更自觉,从而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文章,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供给侧”不应是一个生涩的热词,而是认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识性视角。为什么要搞“供给侧改革”?搞“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是谁?找到基本的脉络,我们就会恍然大悟:
新供给的主体是谁?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
新供给的形态?生产,是实体经济。
“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是搞好企业,增加新型供给。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重点?是搞重化工业,而国企70%集中在重化工业。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把原来国资掌握的部分行业放给市场、放给社会,让社会资本愿意投入企业(增加供应)。
通过供给结构调整,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财税、金融、社会保障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
放权、减税、让利、引资,我们要做的事,越来越明确。
“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在哪里?“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基本的背景,“供需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基本的目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了: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大选择,也是中国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轰轰烈烈而又步履艰难的国企改革找到了外延,也找到了内涵,对准了目标。积极拥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一种时代共识,应该成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是让中国重新获得改革红利的必由路径。
当我们踏进2016年门坎时,不由得想起1997年的年底。此前连续五年的国企改革,也是总难突围。从1998年起,气势磅礴的关停并转、抓大放小直面而来,于是有了国企的“三年脱贫解困”。国企改革与国企结构调整同行,于是有了新世纪的国企改革红利,有了央企快速发展的十年,似乎历史的逻辑又把我们推到到这一关口,国企又到了脱胎换骨的时候。
也正因为如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希望。然而,国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阵痛,到底有多少准备?那些有待破产的企业,能否度过风雨飘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些已经经历过的阵痛,会否迎来涅槃?那些埋下的种子,会否茁壮成长?那些精心做出的设计,会否带来国有企业的活力如期而至?人们在新的期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