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些媒体、评论员做“喜大普奔”状地在8000字长文中找出一个又一个“和以前就是不一样”的闪光点,但大多数球迷却仍摆出一副将信将疑的“走着瞧”姿态。
在国家队层面,中国足球什么都缺,惟不缺蓝图和规划,光“十年规划”就有三个。
一个个是1992年的“王俊生十年规划”,当时提出“男队世界杯十六强、奥运前八,女队世界前三,国内个主要甲级队达到亚洲先进水平”;第二个是2003年的“阎世铎十年规划”,包括2006年男足世界杯进决赛圈,国奥2004年进雅典,2008年北京奥运男队进八强、女队进决赛;第三个则是2012年底“男队2018、2022争取打入世界杯,国奥2016、2020争取进入奥运会”的“十年规划”。
很显然,套用如今时尚的“供给侧”概念,这三个“十年规划”可谓是“供给侧的灾难”,绝大多数量化目标都没有完成,有些甚至“离题万里”,球迷不满意,足协和“大领导”们日子难过,也是正常、合理的。这样的“供给侧”必须改革,相信是各方的共识。
然而《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一方面提出了诸如足球普及、校园足球等领域较务实、较具操作性的一些指标,另一方面,在球迷关心的国家队层面“供给”上,却让人着实难以笑出声来。
如果把此前的三个“十年规划”形容为画饼充饥,那么这三张“画饼”本身虽不能充饥,却好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画”,完成度低、为人所诟病的“阎世铎画饼”,其距提出规划近的成绩目标,时间节点尚不到两年。反观《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其成绩目标已被推到遥远的2031-2050年,目标实现的标志也只有泛泛的“足球一流强国”六个字。
很显然,《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在国家队成绩层面上的“供给侧改革”是变“短期期货”为“长期期货”,变“量化期货”为“概念期货”,且直接废掉了刚“存活”3年多的第三个“十年规划”。2031年距今长达15年,而2050年距今更长达34年,如此漫长的期限足以让绝大多数今天参与“蓝图”拟定的、担负“蓝图”实现职责的人在各自岗位上熬到退休,也足以让相当一部分球迷“等不到这一天”——不开玩笑地说,以前中国球迷“十年规划”梦破,还能喊几声“某某某下课”泄愤,对方也只能硬着头皮听着(谁让您完不成任务了呢),如今呢?你不到时间就喊“下课”,人家可以说“这不还没到第三阶段结束了么”;你熬到时间再喊,人家又可以满脸委屈地解释“这都是我前任的前任的前任订的指标,真不关我事”——再说,什么叫“足球一流强国”?您知道还是我知道?
当然,足球运动有自身规律,需要过程、耐心、投入和时间,不能强求一定出成绩,这个大多数球迷都懂——既然这样又何必再搞出一个既不一定能实现、又不符合足球规律的“足球规划”来呢?这足球又不是工农业,靠一纸又一纸“规划”,就能让供给侧的“干货”源源不断。踏踏实实去搞普及,抓校园和青少年足球,去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去为“供给侧”提供些不中看但能凑合充饥的“干粮”,岂不远胜过劳神费力、画一些既不能糊弄别人,也未必真能糊弄自己的“长期期货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