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政策主张方面来看,美国供给学派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别,主要可从对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运用等方面的主张来认识。
先,美国供给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是减税,不注重全面的政策配套问题,而中国供给侧管理则确认货币政策是对总量调控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同时亦确认财政政策是具有针对性的、对结构调整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主张继续践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从服务全局与政策协调配套考虑,在合理范围内扩大财政赤字、提升政府财力分配的作用空间。
其次,美国供给学派认为减税是刺激增长有效的手段,认为减税可以让劳动者、储蓄者和投资者尽可能地获得大报酬和利益,这种收入的结果是除去各种纳税和由于政府立法所造成的成本费用以后的报酬净额。供给学派更注重税率削减,尤其是对累进税制高税率的削减。具体措施包括:针对企业实施的加速折旧政策、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资本增值税、企业研发支出可抵税等,针对个人实施的对利息及股息收入减免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等。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强调的减税,是在多年结构性减税基础上的深化。从作用机理来看,随着2007年新企业所得税的出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创新的税收政策已逐步放宽落实,此轮从税种变化到税基、税率等变化,目标均在于切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而非仅以减少税收总量的手段刺激短期增长。
从带有结构性特征的内容来看,中国税制改革现强调:一是继续切实推行“营改增”,降低间接税比重,提升直接税比重;二是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转变;三是个人所得税应在以家庭综合收入为基准的探索基础上更多体现累进调节特征;四是房产税作为地方基层税基的立法和开征;五是探索开征环境税;六是探索消费税征收由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后移,等等。所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也并非仅落在减税一个方面,而是强调税制整体的改造、优化和现代化,以及与宏观政策下的精准产业政策、灵活微观政策、现实改革政策和托底社会政策的组合。
再次,美国供给学派基于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度干预货币发行量,并认为储蓄是生产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缓慢在于储蓄率低,并试图通过提升储蓄率来缓解通货膨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要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并在扩大财政赤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财政政策在结构性调整中的针对性作用,同时以国债及政策性金融等有效结合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科学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