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姜晓波积极从事公益活动,多次参与贫困地区救灾捐款,为文艺团体和残疾、贫困学生免费授课,先后帮助多名残疾人和600余名贫困学生圆梦,为自闭症儿童做义工、献爱心、并义务授课。多次走进社区、工厂、部队等进行“姜晓波公益声乐大讲堂”进行声乐知识普及讲座。
“红烛”之光传承恩师大爱
她曾经是一名刺绣女工,却华丽转身成为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只因得到过恩师的简拔与无私帮助,从此她便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开始传授声乐技法。如今,仅经她亲手教授的弟子就已达三千人之多,可她没有满足于指点迷津,而是尽一己之力,让弟子的人生路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提起往事,姜晓波回忆道:“那个时候,还没走上社会的我很单纯,哪里知道拜师还要交学费?只知道老师收留了我,我就得一心好好学习。如果那时老师让交学费,每月都要借10元钱才能过完这个月的贫穷家庭,肯定是交不起的。但当时老师们从没向我索要过一分钱的学费。包括后来我的几位恩师,都是分文不取却尽心尽力地教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常常想起当年的恩师,想到他们给我的温暖,我便要把这份爱传承下去。”
尊重,是姜晓波30年声乐教学生涯中的关键词。
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姜晓波从不收学费,姜晓波告诉记者:“我对孩子们的尊重,重要的就是和他们交朋友。他们在我这里上课能得到快乐,而我采用的是鼓励式教学,看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我就会不停地夸,我从来没说过我的学生不好。搞教学的人都应该用放大镜去看所有孩子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心灵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享受歌唱带来的美好,这才是音乐之于人的真谛。”
“我曾经教过一个农村孩子。她初到城里学习时,当时班上的学生和个别老师都瞧不起她。因为她穿着不时髦,显得很土气。后来,她来到我这里学习,我对她比其他城里孩子都要好,我就是要让她感觉到来自一个城里老师的温暖。”姜晓波回忆,“后来有一天,这个孩子感动地对我说:‘非常感谢姜老师没有瞧不起我,我喜欢上您的课!’”
家住双阳农村的盲女孩儿杨畔,因其母亲患病动过手术,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有一次,姜晓波去双阳出任一个演出活动的评委,杨畔恰巧登台演出,姜晓波单见了她。杨畔对姜晓波说:“我大的心愿,就是想跟着您学习唱歌。”姜晓波当即答应收下她:“只要你愿意,姜妈愿意终生免费教你!”
虽说是免费学生,但姜晓波并没有囫囵了事,而是悉心教导。如今,杨畔歌唱技法大有进步。2013年,在"追梦杯"全国盲人歌手大奖赛中,杨畔获得三等奖。
对于如今事业的成功,很多人都说姜晓波是幸运的。这一点,姜晓波从不否认。
“我是幸运的。我幸运的遇见恩师,幸运的遇见我的先生。”一提到先生,姜晓波脸上就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姜晓波说:“我的家庭很幸福,因为我和我老公这些年从来没打过仗。在外面,我老公总是说我媳妇如何好,勤俭持家又能干。同事们笑话他,老公说:‘我媳妇就是好,我说的都是实话’。很多人经常好奇地问:你们怎么能做到不打仗的啊?我的回答是:矛盾不过夜,而且要经常交心,有时我们两口子躺在床上会经常聊到后半夜。”
说到先生,姜晓波给记者说起了她的一个台钢琴。28岁那年,姜晓波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台钢琴,“那是老公每天吃泡面、泡黄豆、发豆芽省下来的,为了攒钱给自己买钢琴,他当时骑的那台破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就是这样,他硬是省吃俭用的攒了2400元,给我买了一个台‘星海’牌钢琴。”姜晓波每每回想起这件事,都会有说不出的幸福感,“上天是公平的,赐予给我一个好老公”。
“我以我的儿子为荣,我是他的粉丝,他真的很优秀。”提到儿子国歌,姜晓波的脸上,洋溢起骄傲的笑容。姜晓波说现在儿子长大了,她愿意听到的就是:“这是国歌的妈妈”。
每逢星期六上午,南关区全安街道长大社区的办公楼里,都会传出一阵阵动感十足的鼓声、音乐声,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随声上楼看个究竟。
这里是吉林省中山志愿者协会、吉林省志愿者联合会等共同打造的心智障碍人士家长活动点。经过一年的音乐基础普及,筹集乐器,招募志愿者,这里的家长乐队已经成为国内一个支孤症家长乐队。
作为吉林省中山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姜晓波和记者说到:“这些心智障碍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孩子。他们常常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这个领域中,孩子的家长也是需要社会关注的重要一环。一般这样的家庭,都是要抽出一位家长,全天陪伴孩子,不能工作。这样一来,家长在长期的压力下,也会出现烦躁等情绪。这种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发动社会力量给家长们筹建乐队,寻找活动场地,希望丰富家庭的业余生活,让家长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减压。”
说到这群“星星的孩子”,姜晓波眼圈红了:“一个次看到这群孩子,我就掉眼泪了。他们不能正常去上学,没有小伙伴。现在的康复学校,在他们15岁之后就没有了,这就意味着,15岁之后,他们只能和父母在一起。如今,在这里我教孩子唱歌、弹琴,就是想用音符照亮这群可爱的孩子,尤其是让大龄‘星宝’们在音乐中得到学习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