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末路与出路 ——从供给侧改革谈起(上)

   2016-04-08 1450
导读

中国经济的末路与出路 从供给侧改革谈起经济评论2016-01-17 16:33:09国企改革国际观察货币政策阅读(647)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

中国经济的末路与出路 ——从供给侧改革谈起

经济评论国企改革 国际观察 货币政策阅读(647)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就是改善我国市场供给商品的质量、品质,以尽量低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需要并认可的优质商品。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因为现在的企业商品满足不了消费者需要,2014年我国出国消费超过万亿,2015年更多,这么巨大的消费能力至少从海外购物的一部分应属于国内市场才合理,才对中国经济更有利。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涉及消费商品、服务等等,总体属我国经济产业升级的一部分。改得好,能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新財迷特约撰稿、资深总编青灯先生作为一个观察者的到见解,供战友们参考。

  中国经济的末路与出路——从供给侧改革谈起近中央高层密集发声,屡次提及“供应侧改革”。对于这一相对陌生的概念,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供应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供应侧改革?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不妨凭借过往的记忆,在下面对国内某些消费的供给与需求现状,做一个简单的扫描,以便从感性的层面认识当下供应侧改革的出发点——

  

  一、为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据美银美林2015年3月的分析报告,2014年,1.09亿中国人在出国期间共消费1640亿美元,超过1万亿人民币。我国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一个!到2019年,将会有1.74亿中国人选择出国旅游,届时消费金额将攀升至264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汇率测算,将接近1.7万亿人民币!

  当国人一次次远赴香港、澳洲、德国,将境外当地的外国奶粉买断货,甚至为此不惜大打出手的时候,国产奶粉在国内超市的货架上却是琳琅满目、乏人问津;当国内厂商一次次证明国产电饭煲质量不逊洋货的时候,国人却一次次蜂拥而出大包小包甚至用集装箱,买回了国外的电饭煲、刀具、空调甚至是马桶盖;当国内的旅游景点在雾霾中卖着高价门票,用坑蒙拐骗的手法将“38元一盘”的大虾,讹成“38元一只”的时候,国外的旅游景点却以实惠甚至低于国内游的价格,为游客提供了蓝天、白云、胜景、美食以及难以言说的异域风情……

  

  境外刮起的这股“中国旋风”,让当地的机场、商店、景点都心甘情愿、掏心掏肺地挂出中文的旅游、商品标识,充分配备国语流利导游、导购。笔者今年在美国自由行期间,曾忐忑久已生疏的英语,但在饭店打开苹果Pad的菜单时,在银行ATM机上提款时,选择进入的中文界面,只有用“宾至如归”来形容了。于是,庞大的国内需求,就这样在令人瞠目结舌中,一次次地转化为境外的购买力,同时也转化为境外厂商实实在在的利润。

  我们有奶粉、有电饭煲、有刀具、有马桶盖、有……是的,我们应有尽有,但消费者却一次次地选择了境外的产品和境外的旅游地。这其中,不排除从众心理的“羊群效应”,但亚马逊的那一只震动翅膀的蝴蝶,为何引发了长江流域的急风骤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连续赶超意、英、法、德、日五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国内厂商也跻身世界一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多元的取向,更注重优质、安全、生态环保……

  

  股票市场上,当投资人对标的物感到失望时,往往选择卖出股票,这一行为,在西方被形象地称为“用脚投票”。当国内需求无法得到国内供应端的有效满足的时候,消费者真的就会选择“用脚投票”——他们用脚走出国门。

  这不是消费者的错,而是国内的供给端无法提供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引致的。借用经典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话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是供给端无法满足和对接消费端,因此造成了“内需”演化成“外需”,而要想将这样庞大的消费需求留在国内,就必须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使其适合消费者的选择。当然,这仅仅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面,但仅此一例,就足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二、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集结号”

  基于中国经济当前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从时间上看,“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正式形成于2015年的年末,但毫无疑问,其内涵已经于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初现端倪。《公报》中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已经初露端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正式吹响了供给侧改革的 “集结号”。

  

  从中央高层的密集表态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政府已由以往的侧重需求管理,转向供给、需求“两手抓”,并突出供给管理;从注重短期刺激,转向注重长期增长;从数量型的外延拓展,转向质量型的内涵发展。而从中央的政策来看,其中的需求管理,也从以往的为实现GDP目标的“保增长”,转变为充分就业的“稳增长”,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实现经济的结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从战略性角度看,这是中国经济又面临一次新的长征!从紧迫性来看,这是中国经济与时间和空间赛跑的又一次“飞夺泸定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sipi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840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