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该如何理解取消玉米临储

   2016-04-08 1000
导读

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这意味着,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来会回归

       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这意味着,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来会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

临时收储政策始自2007年,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

玉米整个产业链明显扭曲,且怪相丛生,市场效力大幅降低。这显然不符合推进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原则,收储现状有悖于政策的初衷。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上个月表示,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至此,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业内人士认为,在玉米取消临储政策之后,下一步改革很可能会聚焦于小麦、稻谷。

国金证券分析师钟凯峰认为,“价补分离”是政策改革的方向,也是此次政策改革的核心要义所在。改革之后,价格将重新具有反映供需实际情况的意义,起到资源配置、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进而从远期推动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供给严重过剩库存居高不下

受收储政策助推,中国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多的国家。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712万公顷。15/16年度玉米产量刷新历史新高,达2.246亿吨。

从出口国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主产国,但近年来出口量极少,甚至由于内外玉米价格严重倒挂,虽然国内库存高居不下,但仍出现进口,且数量小幅增加。

从全球库存来看,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止2015年年底,全球库存数量为2.06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21.34%,连续四年稳步增加。其中,超过一半的库存在中国,中国是全球主要产销国中库存消费比大的国家,即去库存压力大的国家。

但消费端落后于供给端。自2007年开始,中国玉米已实现供需自给自足状态。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海通证券分析师高上介绍:

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急剧扩张,下游消费增长缓慢。玉米淀粉在2001年产量为500万吨,2011年就已突破2000万吨,近年来产量更是持续处于高位。与玉米淀粉加工产能急剧扩张对比明显的是,下游消费短期却增长缓慢,致使玉米淀粉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长期位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短期困境难转变。

淀粉糖替代量持续增长,未来弹性空间有限。由于目前淀粉糖和白砂糖的价差不断扩大,淀粉糖的消费替代性有望继续增长。以较大的终端消费饮料企业可口可乐为例,其饮料配方75%淀粉糖、25%白砂糖更改为95%淀粉糖、5%白砂糖,相信随着价差的继续扩大,替代量仍有望继续增加,但可能增长的弹性将有所缩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814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