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

   2016-04-07 720
导读

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解决供给侧改革问题,最后都要落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型经济

       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解决供给侧改革问题,后都要落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型经济上。从这个立意出发,对很多问题就可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围绕这个议题,我谈几个问题。
 
  一、把握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大背景:全球产业变革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近两年进入新常态,供求矛盾尖锐,产能过剩严重,经济增长动力衰减,下行压力加大。去年以来,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社会各界讨论得非常热烈。很多人谈产能过剩、体制改革和增长“红利”,但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全球产业变革,关注不够。这恰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通俗地讲,我们不能只讨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中出了什么问题,更应该讨论:为什么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我认为,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深层原因,是正在发生的全球产业变革(或称为工业革命)。这场全球产业变革,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走向和格局。理解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从此入手。
  1、全球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现代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长期增长。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技术革命,引发了机器制造革命。19世纪中期,以电力、电讯和内燃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引发了上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大规模制造业革命。上世纪中期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每次大的技术变动,都会孕育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经济,推动世界发展。
  上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制造革命,形成的一批产业(钢铁、石油、化工、电信、汽车等),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支撑世界经济长期发展,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2008年是其终点。其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新兴技术开始发展,至今技术趋于成熟、成本大幅度下降,进入大规模应用时期,一些新兴产业开始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进入新阶段酝酿了新的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资源、资本、劳动大量投入为基础的大规模制造生产方式走到尽头。新旧产业更替、新旧发展动能更替,在全球开展。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增长乏力,大面积衰落,面临转型压力。那些曾经增长强劲、盈利能力很强的产业,面临全球性产能过剩、技术升级、需求变动、运营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但新产业尚未成熟,尚未成为世界经济支撑性力量,因此形成新旧产业断档,全球经济衰退开始。
  2、新工业革命引发全球经济社会变革
  近年来,讨论较多的是所谓的新工业革命,这个话题从2011年美国人里夫金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开始,引发了国内广泛关注。
  按照目前研究的主流观点,伴随着本世纪上半期的新科技革命,大批新科技成果开始大规模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将迎来涉及技术、生产、消费、企业组织等的全面转型,推动世界发生新一轮工业革命。
  里夫金认为,新工业革命的突破口是清洁能源和智能制造革命。一是清洁能源革命。在未来几十年中,全球范围内将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法估量。二是智能制造革命。基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智能制造,将形成对原有制造体系的全面变革,其影响同样无法估量。
    3、世界经济结构和走向将深刻变化
  现在面临的情况,并不能简单地说传统产业出了问题,而是全球产业的根本变革转向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兴服务业主导的经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好比体育比赛要换场子”,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很有启发。
   4、经济持续发展不能只靠削减产能
  全球产业变革已经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长远未来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充分估计全球产业变革的可能进展。要跳出传统的大规模制造分析框框,从未来技术、主导产业、新型投资与商业模式、企业经营管理转型等方面,研究中国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发展。特别是不能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思路下讨论产能多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谁高谁低。
  这两年社会上对产能过剩的讨论非常热烈,一些论者主张只要削减产能、就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平衡和持续发展。例如有人讲,把某产业产能减少30%,市场就会恢复平衡,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有人讲,中国汽车工业未来10年还会有一段辉煌,但必须要问,知道那时公路上行驶的是什么车吗?其实,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多少问题,而是在大尺度技术转型、产业方向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大变革。如果还在原来产能框架里讨论问题,如果离开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去谋划能源、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很多情况下可能文不对题。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长期发展
 
  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今热门的话题,也是富价值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我国2006年以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形式提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那时,“创新美国”“创新欧洲”“创新加拿大”等战略也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关乎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深刻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态和国际地位。对此,要在战略、政策上有足够的认识。
  1、理解创新需要“回归熊彼特”
  创新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经济和商业现象之一。它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的话题,在理论上也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但又是一个在大部分经济学和商业方案中依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创新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在我国,对创新的研究早来自科技界,特别是科技政策研究者。因此给人一个印象,创新就是科学技术的事情,就是科技界的事情。直到现在,在国人的语境中,谈创新往往在谈科技,甚至是科研活动,而忽视了创新重要、本质的东西。
    2、科技创新政策应区别对待科学、技术和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同一层次的综合性战略。这个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创新政策研究上,要拓展视野,着眼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关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等多个维度。就科技创新而言,要更加深刻地把握科技创新的内涵。科技创新包含科学、技术和创新三层含义,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具有不同目标任务,应该有不同的战略和政策,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现在我们的科技政策出现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这几件事混同起来。
 
  三、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培育创新型经济
 
  1、当代产业变革的两个突出特征
  新经济或创新型经济,是近两年热议的话题,实质上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持续增长的一个有力抓手。
  新经济的概念,早见于美国。美国新经济的实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阶段。近几年,随着多类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经济变革的幅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新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情况,创新型经济便应运而生了。
    2、中国经济的核心议题是创新型经济
  近两年,新常态、供给侧等概念备受关注,这些议题的核心终都指向发展创新型经济。可以说,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发展创新型经济。
  在产业转型上,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没有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经济的冲击,落后技术产品、落后产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产业要改造升级,过剩产能要释放,必须有替代产业,有新的着力点。过剩产能只有释放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上,才有价值,才可持续。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谈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放在“十三五”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一个动力,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特别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四、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有没有大的决心和举措
 
  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中国既有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从资源价格、要素流动、市场构建、产业组织到社会治理,大部分是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制造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政策框架已显陈旧,大量新现象不能解释,大量问题无法回答,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度和政策创新需求非常紧迫。供给侧改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按照中央精神,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中央要求,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仍在供给方面,多年来我们提高有效供给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一方面,确实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一些领域的制造能力),但同时人民群众大量的需求(不仅是升级后的消费,还包括一些生产生活必须的基础性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供给短缺的问题仍非常突出。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在于尽快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关注产业的基础、体系、效能等,这才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繁荣的关键。
    2、供给侧改革需要重大战略举措
  供给侧改革需要战略举措,超前考虑重大问题,实现引领性发展。面对全球产业变革,我们恰恰是严重滞后。大家都在谈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素质、加快绿色发展,很长时间也在谈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但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传统产能反而扩张很快,关键是没有下大的决心、没有推出大的举措。这些年企业界对创新的认识有很大提高,但还是没有下很大决心,产业情况好的时候不对技术和未来投资,而是在房地产上烧钱,在新兴产业上则无所作为,形势困难时就只能束手无策。
   
  五、深入思考创新型经济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1、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随着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创新的需求非常紧迫。大量的新经济实践,缺乏理论的概括和指导,既有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凸显。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阿特金森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家”既不理解也不会懂得创新的意义。道格拉斯.诺斯在他1993年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认为,分析经济发展和创新过程,新古典经济理论是一种不恰当的工具。从产业经济学来讲,以大规模制造为基础的竞争力分析框架,主要关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对新经济也缺乏理解能力,难以分析创新、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新时期的供给侧问题。
  2、关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命题
  随着当代创新的大规模扩散,创新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很多发展的新话题、新任务开始形成。过去谈国家发展,多谈资源、产业、劳动力、资本积累,现在有更多的话题进入我们的视野,如国家技术能力的提升、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培育、多样化发展要素的挖掘、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的培育。即使在微观层面上,也要求我们对产品、市场结构、供需关系、要素资源等方面的认知能与时俱进。
  3、关注现实,聚焦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我国“十三五”期间,对创新型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需求日益紧迫。中央要求,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如何培育新经济,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从事创新政策和战略研究者的重大使命。
  当前特别需要的,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提出培育新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需要大量的战略和政策设计、大量的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支撑。上海这样的先行城市,也存在着如何聚集创新资源,如何培育新兴产业等很多问题,这是创新政策和战略研究者的好机会。创新研究不能停留在概念层面,也不宜过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针对城市和地区创新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要稳、准、活、实,力争拿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7839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