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冷、征兵难、征好兵更难的现象已经持续有些年头了。破解这个难题固然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优化兵役制度和征兵政策,但也需要基层一线在现有条件下克服“征兵时节忙一阵”“保证数量就完事”“政策到位才好办”的应付、等靠心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创新探索,寻求实用管用之策。“国防后备生”的做法,就是源自高密人武部党委一班人紧盯“辖区内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支撑,高素质兵员征集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窘境,用“征兵工作搞不好,兵员质量上不去,征兵为打赢、征兵保打赢就是一句空话”的政治责任感给自己来一把问题倒逼,找到了一条借鉴国防生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团委成立国防后备生办公室,在中学生中选拔、培养优质预征对象的路子。可喜的是,这个路子不仅具有现实启示性,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其他地方不妨采取“拿来主义”,走一走,试一试。
近几年来,适龄青年基数减少,相当一部分被高校招生、出国留学等渠道吸引走了。应该说,这一现象既反映了社会行业对人力资源特别是优质人才的竞争,又反映了适龄青年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对征兵工作来讲,也是从“供给侧”方面提出了挑战:如何使征兵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储备优质兵员,并形成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高密的做法之所以值得点赞,就在于他们打破了征兵工作的季节性限制,使其常态化,获得了时效优势;建立了征兵工作与学校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获得了组织优势;找准了联结培养、储备预征对象,引导学生个体价值选择和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三者共赢的交集,获得了社会认同优势。
使命有担当,创新无先后。破解高素质兵员征集难题,远非一日之功,更不可拘泥于一地一法。相信高密“国防后备生”的做法有助于激发人武战线更加广泛更具时代特色的创新浪潮,为强军兴军输送更多高素质兵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