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供给侧改革 :农业增效 缓解“两难”并存的尴尬

   2016-04-06 840
导读

    3月25日,记者前往亳州。一路向北,过淮河入皖北平原,道路两旁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铺向天际,忙碌的农民散落田间,一派

          3月25日,记者前往亳州。一路向北,过淮河入皖北平原,道路两旁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铺向天际,忙碌的农民散落田间,一派生机勃勃。

  在亳州市谯城区双沟镇一个果药种植示范区里,栽下不久的果树正发芽抽枝,树下则种植白芍、牡丹等药材。 “11个合作社流转10800亩土地,开展药材、果树套种。 ”园区负责人介绍,今后示范区不但是果园、药园、花园,而且发展深加工,种植、加工和商贸三产融合发展,“果药套种,一亩相当于两亩到三亩粮食的收入”。

   “丰收的烦恼”在小麦、稻谷上也不同程度存在。去年,在国家托市情况下稻谷依然滞销。秋粮上市之际,记者走访凤台、五河等地时,谈到“卖粮难”种粮大户们纷纷直摇头:咋也没想过丰收了还不赚钱。 “种了20多年地,越种越没有底气。 ”灵璧县种粮大户程仁岭反映。

  总量有余,优质农产品却不足。在长丰县杨庙镇,九牛粮贸公司总经理胡家春遭遇“收不到稻子”的烦恼。他告诉记者,不敢发展中高端大米,因为一家一户的稻谷质量不一,只能散卖,大户搞订单农业销售都很好。“优质大米越来越受欢迎,是个显著趋势,但农民没跟上。 ”

    从供给侧着手,把结构调优势在必行。今年1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调研中,记者强烈感受到,春耕中各地均把调结构作为农业增效的突破口。淮北以百善等11个蔬菜生产大镇为重点,加快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安庆突出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优质粳稻、专用玉米、加工用马铃薯等。 “加快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调研座谈会强调。

   “调结构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要立足于调优、调高、调精,否则就会陷入‘种什么,什么过剩’的怪圈。 ”王华强调。调结构需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基础上,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从宏观上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从微观上说,调结构要因时因地制宜,既根据需求调品种,更要调品质。比如同样是种植玉米,可以适当发展青储玉米。再比如同样是水稻,也存在种一季稻还是双季稻、种粳稻还是籼稻、种有机优质稻还是普通水稻的选择。

  在五河县,依托现代牧业的奶牛养殖基地,秋实草业建成全国大的10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进而形成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的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3月初,当记者来到长丰县陶楼乡新丰社区,桃树枝头已绽开点点猩红。 “以‘桃花节’为平台,打造休闲、农事体验游,去年休闲游产值600万元。 ”长丰县陶楼乡党委书记方捷介绍,目前陶楼乡农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已达50%以上。

   3月26日,记者来到亳州市的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以它为核心的丰瑞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包括带动51家合作社、家庭农场调结构。 “过去种中筋小麦,现在改种优质强筋小麦。 ”旗下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说,签署订单后,按公司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小麦全部按每公斤高于市价0.20元的价格卖给公司,不愁销路。

    水稻是我省主粮之一,在东南沿海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然而近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家老牌米厂,九牛粮贸公司的产品每年大量销往广东、福建。“但去年以来不行了,南方进口大米凭着价格优势‘倒灌’安徽市场。 ”公司副总经理李伦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进口米国内到岸价1.60元至1.65元每斤,而同等大米省内每斤成本1.80元,“成本太高,让我们失去了市场”。

  价格形成的基础是成本。 “从三大主粮到猪牛羊肉,再到棉花、牛奶等,国内价格都比国际价格高,这削弱了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崔宝玉说。

  崔宝玉分析,当前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粗放经营的路子走不下去。供给侧改革,还意味着必须转变生产方式,降成本提升竞争力。

  全椒是粮食大县,种粮大户多,马厂镇黄庵村的张学锋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承担了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任务。 “推广新品种和科学栽培技术,搞节肥、节药、节水技术。 ”张学锋介绍,秸秆还田后每亩节肥35元,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每亩节本约20元,3000多亩地增加净利润60万元,其中20万元来自节本。

  减少投入品消耗,是降成本的主攻方向。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说,过去我省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等粮食三大行动,侧重高产。从去年夏种开始,我省启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推广节地、节水、节油、节肥等技术,节本增效”。

  3月26日,记者在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看到,这里的麦田插满了黄色小旗,一眼望不到边煞是壮观。谯城区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借鉴茶园使用的沾粘板,防治小麦蚜虫效果非常好,减少农药使用,改善小麦品质。

  类似的绿色增产技术正在全省推广。今年,全省小麦生产重点建设72个省级绿色增产示范片(区)、68个示范村和77个示范家庭农场。 “要求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 ”牛运生说。

  去年小麦生产中,农业部在涡阳和太和试点绿色增产模式。 “从涡阳种植大户孙子富2000多亩小麦收获情况看,单产高出非试点田块50斤以上,亩均节肥10斤左右,少打一遍农药,节本增效显著。 ”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汪建来说。

  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我省已明确要求把绿色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组织实施以“绿色”为主题的攻关示范行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试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经营规模小,人力成本高企,也是农业经营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推广机械化种植,加大信息技术应用,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依赖于规模化经营。 “除了流转,还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牛运生说,要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服务。

  转变生产方式,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对现有农业支撑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崔宝玉说,一直实行的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对促进粮食生产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扭曲了价格信号,有的农业生产完全靠高耗水、高施肥,对环境资源损耗大。改变这种粗放经营,亟待与时俱进完善农业支撑政策。

  崔宝玉建议,要围绕转方式的需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农业补贴、金融保险、流通贸易、生态环保等政策,促进农业资源有效配置。

   3月18日,潜山县油坝乡东店村的思迈果蔬示范基地里,村民韩汪洁和她媳妇正忙着修水渠。

  阳光煦暖,菜花盛开,蜜蜂飞舞,草地上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并不影响韩汪洁干活。他脱了外套,毛衣袖子卷老高,仔仔细细砌砖。眼前,这座基地的大部分沟渠已修葺完毕。

  “像这种水渠1米造价大概110元,修好后涝能排,旱能浇。 ”歇息时,韩汪洁对记者说,修了10多年渠,以前都是修大渠。这几年不一样,请他

  修田间小渠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把地流转好,一个件事就是按高标准农田要求整修水利。 ”思迈果蔬示范基地负责人江海涛说,现代农业不能看天吃饭。

  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补短板尤为迫切。 “补短板就是要改善农业供给上的薄弱环节,重点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说。

  在铜陵县,三泉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管理的万亩田地及其周边土地上,财政旱涝保收项目总共投入了1000万元。 “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之前这一片很多是抛荒地,农田的利用率只有65%,旱涝保收项目实施后,利用率达100%。 ”铜陵县财政局农业股负责人梅杨说。

   走进超市,你会发现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市场上很多品牌农产品却来自省外。胡桂芳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加工能力不强,是我省与河南、山东等省份的主要差距。要通过大力培育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粮食流通与精深加工转化,完善农业产业体系,“这既有利于去库存,也是调结构的产业依托”。

  补短板还要加快农业信息化。胡桂芳说,多年投入差距造成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城市。信息化是新的基础设施,必须加大对“三农”投入,防止形成新的城乡鸿沟。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行动,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小农户缺乏动力,很多老人在家种地只为收个口粮,你让他搞节水节肥,不过几十元钱的效益,他哪在乎”——

  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

  农民是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当前经营主体分散,小农经营比例过大。同时各类经营主体普遍素质不高,经营能力不强。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月16日,在寿县灌口镇东楼村,记者跟随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戚士章查看示范片小麦苗情。这是一个农业部主抓的高产片,被纳入省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 “小农户缺乏动力,很多老人在家种两三亩地只为收个口粮,你让他搞节水节肥,不过几十元钱的效益,他哪在乎? ”戚士章说,反之大户对新技术就非常感兴趣,他们经营几百甚至上千亩,成本意识很强。

  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主要应用者。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各类种粮大户已接近6万个,经营土地138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22%。“全市合作社由2007年的44家发展到去年5月底的3743家,4年增加了80多倍。 ”阜阳市农委负责人介绍,从实践看,合作社促进了高效农业规模经营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者。抓住新型经营主体,就扭住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7459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