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特性和丰富内涵。增加供给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居民需求,改善民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我省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但产业发展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2015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1∶50.9∶41.0,同期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6∶44.6∶50.8。2015年全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而同期这一比重江苏省为2.55%。R&D投入的加大显然与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有着正相关作用。我省提出到2020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超过2%,虽然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投入力度相比还有差距,但只要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布局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创造条件把增量做优,并且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创新企业科技能力和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无疑将进一步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随着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加上面临全球经济弱增长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要求我省从供给侧发力,拓展多边贸易市场,着力保障外贸出口发展。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建立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行政制度与市场环境。简政放权改革的推进将使政府审批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责任弱化,相反,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责任愈加突出,所以要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要善于做“减法”,减少行政审批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更要善于做“加法”,加大有效产品供给,加快补齐短板,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分配的公平性。还要加强政策制度的协调性,有效防范风险,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资产和负债的平衡、去产能和新产业的平衡。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合理化配置。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福建制造+互联网”,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可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来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安全性。要加快福建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资本向技术创新领域投放,增加优质高效供给,减少劣质低效供给。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美是福建的一大优势,实现低碳生态是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绿色导向,推进绿色布局,加快绿色转型,增进绿色福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在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减法”的同时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