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次深改组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新常态下,中国改革多点推进,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改革的具体表征,改革脉络清晰可见。深改组审议的117份文件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直指改革中的“硬骨头”。
深化改革,做好层设计方能行稳致远;啃硬骨头,发现存在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从2013年11月中央深改组成立至今的28个月里,中央深改组共召开22次会议,审议117份文件,平均每次会议审议文件超过5项。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历次深改组会议的内容发现,会议审议文件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涉及司法、国企改革、农村土地流转、自贸区、足球改革、全面创新、生态环境、价格机制等诸多方面,既有宏观方案,又有某一具体领域的细化规定。
从22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新常态下,中国改革多点推进,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改革的具体表征,改革脉络清晰可见。
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深改继续啃“硬骨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面改革。
从整体到分步推进
“硬骨头”没少啃
深改组审议的117份文件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直指改革中的“硬骨头”。年初和年末的会议一般以通过宏观、具有指导性的文件为主,中间的会议则更多关注具体内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指出,总体来看,改革路线图主要从体制与制度上突出重点、划分布局,突出了宏观布局。在微观领域的改革主要是选择一些关键选项。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走出的一个步,是搭建改革的组织保障体系,制定改革的统领性总体方案。2014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一个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架构和组织保障。
2014年年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2015年年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体现了整体谋划、分步推进的改革思路。
找准重点、难点,主攻“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步部署。
利率市场化、户籍制度、社保费率、自贸区、国税地税改革、负面清单等举措,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领域,明显可以看出改革正在勇闯深水区,一些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始解题,这样那样的“硬骨头”被不动声色地啃掉。
“总体反映了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分步推进、个个击破,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出台一项方案就要收到成效,而不是放空炮。”汪玉凯指出。
而对改革质量和落实的重视,在历次会议中均有所体现,而且提法比较稳定。比如,关于改革质量,第四次会议要求“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确保质量”,第五次会议提出“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第七次会议强调“把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放到重要位置”。
从重视改革方案,到重视改革落地,可见改革关键年也是改革艰难的一年。改革落地之难,中央层面也在反思,并开始转变改革思路。从重视层设计,到第十七次深改组会议提出,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
所有这些,反映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理念。
国企改革硬骨头一直啃
从制度保障到层方案
国企改革一直是经济改革议题里的热门词,而在深改组会议中,国企改革被提及的频率也很高。从2014年提出深化改革中的任务列明到2015年6月开始,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文件密集得到通过,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奠定了一系列思路连贯、体系化的保障性制度。
2015年6月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7月的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9月的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10月的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
毫无疑问,国企改革已走在了中国各项改革的“一个方阵”。上述6份文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国企改革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加强对国企与国有资本的监管;另一类是对国企改革本身的一个大纲领。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只是国企症结中的一个。国有资产流失也和贪腐密切相关。2015年深改小组对国企改革的部署以加强监管“开题”,也是对国企长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2015年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两份文件,再次给国企改革定调:“党管国企”。
“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形成国资监督体系,可以为下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提供体系性制度保障。”中国企业研究院席研究员李锦表示,近年来公布出来的多起国企腐败案件的背后,也印证了一些国企组织建设松散,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国企高管,身为党员领导干部,被利益引诱,丧失了党性。
而加强监管同样也是在为后续改革作铺垫。2015年作为国企改革的落地之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分类改革”“清退落后产能”成了频频出现的关键词。但怎么改一直缺少统一的纲领。
在此背景下,深改组分别在2015年9月15日的第十六次会议及2015年10月13日的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
李锦表示,分类是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它是整个国企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这决定着国企改革的全局,更涉及未来要推进的混合制改革以及国企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
在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企改革又被列为2016年重点推进的四大改革之一,且位居位,具体包括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等。毫无疑问,2016年国企改革的力度不亚于往年,预计将有多项配套文件陆续出台。
财税改革稳步推进
效果良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一次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和系统性重构,也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硬仗”。自深改组成立以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税制改革等各项财税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财政被认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财税改革层设计方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三大任务,即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六大税收制度改革以及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深改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会议在谈到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时指出,要“协同共治”“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这些方案都是对财税制度改革总要求的不断完善和落实。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每一次重大经济社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都是“先行军”。如果说“十二五”期间业已完成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层设计,那么“十三五”期间财税改革将进入主攻和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阶段。
财税改革牵涉面广,十分艰巨和复杂。自2014年6月30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接下来将继续稳步推进。
在2015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部署2016年财税改革任务中,排在位的正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这项改革中即包含中央和地方税收的重新划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深化财税改革三大任务中,有两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这意味着全年减税力度将达到几千亿元,对企业来说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为了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中央决定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以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彰显了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与担当。
“当前,深化财税改革亟待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的,当属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高培勇指出,迄今的财税体制改革进程尚不够均衡,有别于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在改革实施层面取得的实际进展,作为深化财税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对滞后。
高培勇认为,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之所以相对滞后,同改革内容设计不够详实具体相关。就央地财政关系调整的两个主要线索而言,无论是“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还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其内容都是比较笼统的,基本停留在总体规划层面。至于具体该如何去做,则没有进一步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