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供给侧改革讲清楚了!

   2016-03-25 630
导读

过去多年都在调节总需求。但最近习总提出着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什么是供给侧。纯粹从宏观经济层面,似乎过于抽象,不好理解。我

 过去多年都在调节总需求。但近习总提出“着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什么是供给侧。纯粹从宏观经济层面,似乎过于抽象,不好理解。我想以一个大学为例,尝试解读。

一个大学的大化生产能力,或大化学生供给量,决定于现有资源配置条件下的资本和劳动。前者如校园、教室、食堂、操场、实验设备等,后者则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假定某校占有一千亩土地,建有相应设施,并有两千名教职员工。当校园校舍都得到充分利用,教职工都充分就业,会有1万名本科学生大化产出。考虑在现行价格或学费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如果现在只有8千学生报名就读,这是需求不足。由于没有那么多学生,学校的校舍、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职工也不能充分就业,意味着这个学校出现了产能过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扩大需求。 

2.假如现在有500名教职工离职,学校仅存1500教职工。虽然校园、校舍及实验设备仍可以满足1万学生的需要,但教职工全负荷工作,仍只能培养8千学生。这时,尽管校园校舍有部分闲置,但这种闲置不是因为需求不足,而是在教职工(劳动)约束下,学校大化产出只能是8千学生。在不可能增加教职工的条件下,需要消除过剩资本,实现与教职工合理的组合比例。 

3.如果我们将学校所有专业分为热门和非热门专业,该校的师资、设施可以各招5千学生。但热门专业现有6千学生报考,非热门专业只有3千学生报考。这时,学校只能招收5 千热门专业和3千非热门专业,共8千学生。热门专业的师资、设备未能满足需求,而非热门专业的师资、设备出现了闲置或过剩。这种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结构,让冷门专业的教师向热门专业转行。 

4.即使热门专业师资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又缺乏进取、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上面四种情况,只有一个种情况是总需求不足。后两种情况都是与总需求无关的微观资源配置问题,或供给方面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校园校舍与教职工,或资本与劳动组合不合理,资本相对于劳动过多。第三种情况,是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已有的热门专业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缺乏市场需求的非热门专业产能过大而过剩。第四种情况,是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创新。

显然,如果该校面临的是后两种情况,问题出在供给侧,调节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强行刺激起来的需求,在第二种情况下,只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市场压力,导致工资成本上涨。第三种情况下,缺乏市场需求的冷门专业学生被培养出来,也找不到工作,只是将过剩的生产要素转化为了过剩的产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5198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