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实践:
因地制宜扩大有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终将由各地政府来落实,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中之重。我们通过梳理浙江、贵州、广东以及重庆四个典型省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发现在去产能之外通过生产要素合理转移,因地制宜扩大有效供给是这些省市的共同解决之道。
1、浙江:整治“低小散”块状经济,百余特色小镇焕发活力
重拳出击,整治“低小散”块状经济。浙江经济的活力主要来自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67%。而从规模上看,小微型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87%。从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看,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是主要产业,产值占比超过25%,而这些行业又以小微企业为主。这些小微企业往往集聚在某个市或某个镇,形成了具特色的“块状经济”。
目前浙江省有500多个产值超过亿元的块状经济,涉及175个行业。但由于主体都是小微型企业,以粗放式生产为主,在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以及能耗指标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根据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浙江省去产能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大对“低小散”块状行业的整治。通过对省内90个县全部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淘汰落后产能1000家,整治“低小散”企业10000家以上。
打造百个特色小镇,培育七大新产业。在浙江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中,除了腾笼换鸟淘汰“低小散”块状经济的过剩产能外,浙江省还通过打造百个特色小镇来培育新的有效供给。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省就将通过培育特色小镇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以及产业升级作为重点任务;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在2015-2017年内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在产业上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根据规划,特色小镇定位于“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平台,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并且均要达到3A级以上景区的标准。按此估算,百个特色小镇将带来5000亿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过去的工业园区建设,其特之处在于在有限的空间里融合了产业、旅游、文化以及社区功能。特色小镇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个种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主要是政府负责特色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进行特色小镇的建设;第二种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主要是政府做好宏观方面的规划,和大企业一起培育大产业;第三种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主要是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经初步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批37个特色小镇新开工建设项目4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80亿元,平均每个小镇近13亿元,其中5个小镇投资额超过20亿元。截至2015年11月,批37个特色小镇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了1.3万多名人才。
2、贵州: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
实施“百企引进”和“千企改造”,培育新供给和退出旧产能双管齐下。贵州的传统产业集中在能源、化工、烟草、白酒等,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这些传统产业对贵州GDP增长有巨大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产能过剩、亟须转型的困境中。根据2016年2月29日贵州省政府公布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2016年贵州省政府将在培育新供给和退出旧产能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新供给方面,每年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20家以上,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2016年新增10000户以上的企业市场主体,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新增600户;旧产能方面,对煤炭、电力、烟酒、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的1000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2016年完成技改投资700亿元。3-5年内关闭煤矿510处,压缩煤矿规模7000万吨左右,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0%。
聚焦三块“长板”,打造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的“贵州特色”。从贵州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以及近期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看,在新增有效供给方面,贵州将聚焦在“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这三块长板上,将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转移至电子信息、医药养生、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以及新型建筑建材等五大新兴产业,以此创造新的有效供给。
“长板”之外,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这三块“短板”。根据改革方案,贵州将通过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技能、民营企业精准扶贫以及万名专家服务等专项行动,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130万易地扶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贵州将从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农村能源供应等方面入手。交通运输体系方面主要是形成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2-3小时高铁交通圈,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通道建设。针对农村地区落后的交通和能源供应问题,贵州将从构建“三横一中心”的500千伏网架、加快农网改造步伐、实现乡镇天然气全覆盖等方面进行;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贵州从学校切入,通过建设1000所左右标准化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扩建60所普通高中学校、建设6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优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引导10所左右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发展等措施,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提升劳动力素质。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方面,贵州则将通过人才引进、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实施远程治疗等措施来补齐短板。
3、广东:产业腾挪转移,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
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大粤东西北振兴力度。相较于北方一些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省份,广东在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剩产业方面去产能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从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比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1.7%,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以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曾经铸就了广东省经济的辉煌,但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广东省面临土地、劳动力、环境、自身产业结构等供给侧问题,增速放缓,亟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因此,广东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外,将重点放在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根据方案,广东省将在未来三年内促进珠三角地区要素成本较高、劳动密集但仍有市场需求的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业及符合环保标准的其他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在产业转移目标方面,广东省计划到2018年推动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至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2800亿元。
堵不如疏,借“一带一路”东风,为富余产能找到新的需求市场。广东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还将加大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能源、电信、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尤其是珠海—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合作项目,将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网络通信、海洋工程等广东省优势装备制品输出海外。此外,广东省计划在境外建设产业集聚基地和经贸合作园区,特别是马来西亚马六甲皇京港及临海工业园、伊朗格什姆自贸区、沙特吉赞经济城等合作项目,预计2016-2018年境外投资额达到400亿美元。
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增加有效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拉动有效投资。除了省内产业的梯度转移和产能的海外输出,针对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广东省将重点在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增加供给,计划至2018年底完成各项软硬基础设施投资1.15万亿元。除此之外,广东省还将重点构建新型人才供给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4、重庆:增加有效供给位列位,发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五大任务,增加有效供给位列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重庆目前已经形成了“1+4+X”的工作体系,包括1个总体方案,4个专项方案和若干个任务清单,总体方案中包括57项重点任务。梳理来看,重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聚焦五大任务,分别是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风险管控、补经济社会短板,其中增加有效供给位列位。而从具体任务看,重庆的新增有效供给将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入手。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电子制造作为重庆的传统优势产业,并没有显著受到产业效益下降的冲击,其优势主要在于改变沿海地区加工“原料在外”的方式,零部件、原材料大量本地化,建成860多个零部件厂,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电脑生产的70%的产值留在重庆,并通过离岸金融结算方式将销售结算留在重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特色资源产业。除了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外,增加新的有效供给重点在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发展特色资源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包括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新兴制造业中包括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MDI及化工新材料、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产业。新兴服务业包括全牌照新兴金融服务业、软件设计等服务外包、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大健康及文化旅游服务业、设计研发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城市配送及冷链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及结算、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此外,重庆还将重点发展七个百亿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包括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