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理论基础
在阐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实施路径之前,厘清一些关于它的理解误区至关重要。在当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中,有观点认为其经济学基础就是西方供给经济学。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杰回应称,“供给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宏微观理论的简单化和极端化,有很强的误导性。”他解释说,供给经济学是为反对凯恩斯的需求侧管理而诞生的,其要假设是恢复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然而,无论我们是否应该主动进行需求侧管理,需求侧因素在“大萧条”等屡次经济危机和本轮全球经济下滑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角度看,供给经济学过于以偏概全。
郭杰进一步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既不是供给学派,也不是结构主义,更不是新自由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在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通过改革不适应新常态的生产关系,来提高生产力。”
谈到如何认识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认为,应当将三者放在统一框架中理解。新常态是根本性、统领性的概念,它提供了基本的语境;五大发展理念为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了指导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在新常态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找到了切入口和落脚点。
构建新型激励相容的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归根结底要落在“改革”二字。与会学者认为,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大、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等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在新常态时期成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进行体制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侧问题。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分析,要促使中国经济未来长期保持良好增长状态,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供给管理的改革。“不能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管多了。”黄桂田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