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供给侧改革
前此,“供给侧改革”极少在经济政策议题中被提及,但据统计,从11月10日到18日短短9天内,中央就四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改革”,何以“供给侧改革”一时之间成了热门话题?又何谓“供给侧改革”?
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把对中国经济观察的高度拉高,视野放宽,时间拉长。作为一个步,先要对比“从邓小平到习近平”。
邓小平时代 “一无所有”
邓小平时代,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可谓“一无所有”,要什么没什么。所以如此,自然是之前30年高度计划、高度公有、高度闭关的结果。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要扭转这三个高度,使之向市场、向民营、向开放转变。
扭转这“三个”高度而配合这一转变,邓小平分别在经济、政治及社会三方面提出了三条基本策略,即:1. 发展才是硬道理;2. 稳定压倒一切;3. 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习近平时代 “什么都有”
经过了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终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邓小平时代的“一无所有”变成了习近平时代的“什么都有”。所谓“什么”,是指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好的,清楚地表现在绝大多数经济指标之上,如生产、贸易、GDP及外汇储备,无不傲人;不好的,也很清楚地表现在许多社会及政治指标之上,如贫富、环境、社会矛盾及官员腐败等等,无不令人忧心。很明显,如此“巨大的反差”,是难以持续的。但该怎么办?作为一个步,先要做诊断,找出哪里?
为什么“巨大反差”
主要问题应该是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的方向不够全面,二是发展的方式出了偏差。前者是指社会与政治改革滞后了,未能伴同经济改革同步前进,也即是改革出现了失衡,再一个,即便是经济速度够快,但还存在着不少未到位的现象,特别是还未理顺市场与政府的职能分际。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执政之后,提出新的改革策略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全面”,又要“深化”。
至于另一方面,关于发展的方式出了偏差,具体的是指:(1)在发展目标上,过于重视GDP,流于GDP挂帅;(2)在增长来源上,过于依赖对资本、资源、土地、劳力等要素的投入,也即是过于“粗放”;(3)在政策手段上,过于强调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操作,也就是“需求侧”的宏观调控,这一方面,尤其凸出地表现在2009年之后为了因应世纪金融海啸冲击而采取的“保八”稳增长策略之上,结果是保八固然成功,但诸多后遗症包括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地方债麻烦及金融风险等却很难善后。
“不再以GDP论英雄”
中共十八大之后的新执政当局,应该说,已经相当程度上掌握了状况,所以甫一上台,就有习近平的“不再以GDP论英雄”之语,及强调“不刺激、去杠杆”为核心内涵的所谓“克强经济学”。
接着一连串的新的发展理论及理念逐步推出,其中值得重视的包括:(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既要全面,又要深化。所谓“全面”,后来又扩大表现在“四个全面”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可以看到这四个全面的确覆盖到了社会、经济及政治各层面的改革,甚至近又加上了“军队及国防改革”的内容。(2)至于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方面,则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开始,到进一步“界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合理分际(即提出所谓的“负面清单”及“权力清单”),再到五中全会(2015年)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在在都释放出了中国正在探索进行改革开放“升级版”的意向及信息。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
这个改革开放的“升级版”,归纳起来,说到底,还是两大部分:(一)越来越周延及丰富的“全面改革”;及(二)越来越完整及细腻的“深化改革”,其核心内容包括了(1)不再单追求GDP;(2)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3)更好、更恰当地发挥政府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4)在发展上,更重视创新与技术进步而不再过度依赖粗放式的要素投入;(5)在政策手段上,也更节制地使用货币与财政等“需求侧”工具。所有这(1)到(5),就是“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了。——看来,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经济改革的新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