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作为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民间艺术,农民画以其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乡土风格,依托本土资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起到重要作用。
农民画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植根乡村文化沃土的绘画艺术。农民画来自乡村、长于方土,如同百花争妍的山花,洋溢着泥土的芬芳。它以乡村生活为素材内容,描绘农村生活场景,演绎乡村风土人情,表达农民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反映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的发展景象。同时农民画还具有构图大胆、色彩浓烈的特点,既朴素大方又别具匠心,画面充满清新明快、乐观向上的气息,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绘画艺术。
农民画既是农民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达,又是其用以展现时代面貌、弘扬时代精神的独特方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增强文化自信。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民群众,对秉承古道热肠、朴实厚道的乡土气息充满好奇和向往。以吉林省东丰农民画为例,春播种、夏长赢、秋收获、冬归仓,这些日常图景借助农民画作者的手跃然纸上,承载着劳动者的欢乐,展示了东北农民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淳朴敦厚的性格,表达了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时代东北农村日新月异发展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农民画用基层最为通俗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华儿女自力更生、勤劳质朴、勇敢善良的传统美德,寄托着千万中国人的那份浓浓乡愁,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大力发展农民画,在脱贫攻坚、乡村经济建设中可以发挥良好作用,能够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多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农民画作者在享受绘画带来精神满足的同时,在物质上也有所回报,特别是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民画已成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把农民画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来推动,大力加强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引导、扶持农民画创作和繁荣发展,开发农民画衍生产品进入市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这些举措有力推动农民画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民创作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贫困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模式。
在传承和创新中推动农民画可持续发展,使农民画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成为文化生产力、成为助力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使之持续生存繁衍在当代社会中,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艺术繁荣的多重价值。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把现代文明要素、新时代内涵和我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深度融合,在原生态民间艺术传统的创新发展上下足功夫,更好地提升和彰显农民画绘画技艺、文化底蕴、艺术气质及审美意境,使其转化为高质量、深内涵、多类型和系列化的大众文化艺术产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艺术熏陶、精神追求和美好生活需要。要在传承中保持风格特色,注重人才培养,壮大农民画创作者队伍。注重开发市场,做到保护与传承结合,保护农民画风格的延续,将民俗教育贯穿到整个培训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坚定地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在不断创新中做强做大,在作品主题上要融入时代特色,通过对农民画市场的规范,结合信息化技术,打造具备地方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在种类上要进一步加大衍生产品研发,形成以农民画为中心的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