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听取吉林省和梨树县农业发展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情况汇报。他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这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吉林省黑土地是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区。2019年吉林省粮食增产居全国第1位,总产量居全国第5位;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问题,数据显示,一些地方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代末年开始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近年来,为了加强黑土地保护,吉林省分别颁布实施了《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土耕地土壤肥力评价技术规范》《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等法令条例和技术规范,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黑土地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黑土地在长期垦殖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多维度构建黑土地保护有效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吉林省黑土区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5%,重点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分布较广,而且各地黑土地的质量及技术条件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构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让各类型耕地永葆肥力。此外要在“扩量”“提质”“保护”“节约”等方面着力,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提升黑土地质量和数量,实现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推进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走出一条“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之路。要创新黑土地保护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推广。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强黑土区地表水土过程、侵蚀机制与调控等重大前沿基础研究,着重攻克黑土资源保育、水土流失防治、退化黑土生态修复等技术瓶颈,集成一批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综合技术模式。同时要加强与之相匹配的农机具的研发、制造与推广,做到农机具与农业技术相结合。要建立完善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服务体系,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等,依托各地区农机机构和农业、农机校教师,采取开办讲座、示范现场会、技术培训班、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将科学施肥、秸秆还田、少耕深松、水肥一体化等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技术予以推广应用,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增强经营主体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农技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南等知识送到农民手中,不断增强农民黑土地保护意识和提升保护技能水平。注重通过建立综合性补贴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重点补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重点补贴方向在免耕播种机、秸秆粉碎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上,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要建立“点、片、区”梯次结合示范区,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而使黑土地保护工作有效推进。
构建综合的资金投入体系。黑土地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黑土地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对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轮作、休耕等黑土地保护措施进行财政补贴。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秸秆还田利用、农机具购置、秸秆收储、保护性耕作等行为的信贷支持。同时,探索设立黑土地保护引导性基金,尝试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黑土地保护,使用好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涉农金融和社会化资本,为黑土地保护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