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让人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近年来,我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紧紧抓住百姓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不断提升。
今天,我们讲述7个普通人的年度故事,听他们说说这一年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成为一个手艺人了”
吉林日报记者 何琳娣
“活儿是今天有明天没有,经常接不上茬;到了冬天,基本就在家猫冬了。”多年以来,珲春市杨泡乡杨木林子村村民陈爱武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陈爱武说出了大的遗憾:“咱就是没手艺呀,干的都是力气活,干得多挣得少。”
机会说来就来。2019年7月16日,珲春市人社局在杨木林子村举办“精准扶贫、送技能下乡”电焊培训班,得知消息的陈爱武早早报了名。
“培训整整一个月,老师都是高级技师,讲解的知识既专业又实用,还手把手教我们操作。”培训结束后,市人社局在村里开设职业资格鉴定考场,陈爱武在家门口就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我成为一个手艺人了。”为此,他高兴得一宿没睡。
扶上马还得送一程。培训还没结束,市人社局的同志就张罗为学员寻找工作岗位。陈爱武目前在广告公司美术室的工作,就是人社局介绍的。“每个月少说也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2019年,珲春市人社局举办政府购买培训22期,共计培训600余人。其中电焊工、育婴员等工种的免费技能培训,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在全省范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向好。截至2019年9月末,全省新建“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基层服务平台325个,培训农技工2.93万人。截至2019年11月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3.87万人。
兜底保障兜出新生活
吉林日报记者 祖维晨
“我和老伴每个月有低保、有补助,还有好多照顾政策,日子过得挺舒心!”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哈达村低保对象李维宪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50岁的李维宪患有脑梗和肌无力,生活不能自理。一家3口人,妻子患缺铁性贫血,女儿就读于长春一所高中。按照脱贫攻坚低保兜底“四个一批”行动政策,李维宪一家被纳入农村低保,每月享受低保金1587元。按照分类施保政策,肢体残疾的李维宪和上高中的女儿还可得到救助近500元,再加上重残人员护理和生活两项补贴每年1920元,他们一家已实现脱贫。
李维宪告诉记者,绿园区在全额资助他们一家人参加新农合基础上,还建立精准救助兜底机制,为家庭成员购买商业保险,让这个贫困家庭重见希望。
李维宪一家只是我省受助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不仅农村贫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城市贫困救助体系也日趋完善。我省推进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建立救助家庭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将困难职工和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分类保障体系,实现救助对象分类保障,为各专项救助制度分类实施提供支持。
从2018年开始,我省开展了脱贫攻坚低保兜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共有1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
寒冬,教室里和煦如春……
吉林日报记者 赵乃政
这个学期,12岁的辛佳怡每天早上都是怀着渴望和憧憬奔向学校。
辛佳怡是伊通县营城子镇新家满族中心校后柳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坐在温暖如春的教室里,同学们只穿一件轻薄的毛衣即可,再也不用裹着厚重的棉衣。听老师讲课,愈加聚精会神。
这样的变化,缘自我省农村小学取暖改造项目。2019年8月,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安排,后柳村小学对8个教室和走廊进行了取暖改造,换下原来的火炉子,用上干净清洁的电暖气。
“冬天生炉子可痛苦了,手冻得生疼。刮风时呛烟,眼睛睁不开,嘴巴和鼻子熏得黢黑。每天倒煤灰,风一吹到处都是……”说起往年冬天生炉子的经历,五年级学生孙松满深有体会。“现在一进教室,屋里热乎乎的,看书学习好幸福啊!”
在校长鞠文举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暖气控制室。只见一个大铁柜里有10多个形似电表的仪表。每个上面标注了教室房间号,仪表上显示着当前各个教室电暖气的温度。“每个教室的电暖气可以随时开关,温度可以随时调节,十分方便。”
“取暖改造不仅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还消除了火炉取暖带来的安全隐患。”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个项目实施3年来,共有331所学校取暖方式进行了改造,改造总面积391424平方米,省级财政总投入11723万元,受益师生94321人。
“好政策让我实现人生价值”
吉林日报记者 王超
“我曾是一名下岗女工,迷茫过、无助过;我又是幸运的,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实现再就业,生活得以改善。”长春市民王冬茹告诉记者,她的改变源于“吉林大姐”。
“刚下岗的时候,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后来我看到一则消息,感觉抓住了‘救命稻草’。”忆起往事,王冬茹记忆犹新。她口中提到的消息,就是省妇女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吉林大姐”家政服务员培训班。
“免费培训,免费吃住,免费帮我找工作,省妇联推出的这个下岗女工再就业帮扶政策,真是贴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冬茹报名参加了培训班。经过严格培训、考试,她成为一名月嫂,加入“吉林大姐”这支家政队伍。
随后的日子里,王冬茹陆续参加了“吉林大姐”的多个培训班,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现在,我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月嫂,在‘吉林大姐’联盟中担任常务理事长。”王冬茹兴奋地告诉记者,她连续两年被评为“吉林大姐”十佳标兵。
说起家政服务业,就不能不提到“吉林大姐”,它已成为我省响当当的家政品牌。仅2019年,我省就举办“吉林大姐”创业导师及基地负责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培训班7期,培训妇女332人。省妇联不断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家庭服务技能专题培训,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推动“吉林大姐”品牌优化升级。
飞翔在冰雪世界
吉林日报记者 粘青
一圈、两圈、三圈……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旁边的小湖冰面,如今已成为轮滑社团学生们的训练基地。此刻,这里正在进行短道速滑训练。“卢秦,掌握好腿部力量。好,加速!”老师认真地指导着。
卢秦,是该校五年三班的学生,参加轮滑社团已经两年多。“这个学期,老师带领我们训练短道速滑,在冰上飞翔的感觉真是棒极了。”
每周两次的轮滑社团活动,是卢秦快乐的“冰上时间”。“我们不仅练习短道速滑,还有冰球。前一阵子,学校冰球队要出去参赛,我没有被选上。我要更加努力训练,争取下次代表学校打比赛。”
在我省,冰雪运动已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卢秦一样,在学校就能感受冰雪的魅力和乐趣。
近年来,省教育厅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建设省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57所,教育部认定冰雪运动特色学校98所,奥林匹克示范学校15所。2018年、2019年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为426所特色学校配备了冰雪运动器材。我省将冰雪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将寒假一个周作为“雪假”,初步形成课堂教学、场地训练、师资培养、竞赛引领的发展模式。上个雪季,全省有130余万名学生参与冰雪运动。
社团活动时间结束了,卢秦擦拭好冰刀鞋装进背包,向教室走去。午后的阳光,在他身后的冰面上,折射出一片五彩世界。
老年课堂助力“老有所学”
吉林日报记者 祖维晨
“画梅花树干不能蘸一笔画一笔,要一笔渐出浓淡干湿变化,这样画面才能层次分明……”东北师大人文学院的老年课堂里,20多名银发老人围着一位老教授,正在学习水墨画技巧。
“大学校园条件好,老师水平高,学习氛围浓厚,天天还能看到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在老年课堂学习的赵稔告诉记者:“老年课堂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带劲儿。”
“我们开办4个艺术类专业,共招生112名,老师都是资深专职教师,教学质量很高,深受学生欢迎和认可。”据学院负责老年课堂的李老师介绍,老年课堂的开办,为附近老人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优质环境。
“这是我一个次教老年人画画,虽然许多学员是零基础,但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教授写意水墨画的副教授尹东柱说。
我省持续加大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创造性地提出“文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理念,在普通高校和养老机构开设老年课堂试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课堂涵盖声乐、戏曲、舞蹈、乐器、绘画、书法、太极、花卉栽培、养生保健等多个深受老年人喜爱的课程内容。目前,我省高等学校老年课堂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中受益的老年人已达4000人。
小广场成村民精神家园
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扶余市五家站镇南园子村的文化小广场成了村里热闹的地方,也是村民喜爱的地方。
自从文化小广场建成以来,69岁的村民任绍长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唱歌。“我们的乐队阵容相当强大,固定成员就有20多人,电子琴、二胡、唢呐、笛子、胡芦丝等乐器一应俱全。每天晚饭后,我都约伙伴们一起弹弹琴、唱唱歌,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任绍长一脸兴奋地说。
活力,从欢乐的歌声中唱出来,从幸福的笑脸上展现出来。在这个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上,健身器材、乒乓球台、棋牌桌样样都有,去年又新添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这不,任绍长12岁的小孙子每天都在足球场上玩得不亦乐乎。
一个文化小广场,不仅改变了村庄环境,也让村民文化生活悄然改变。“以前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村民只能看电视、打麻将。现在大家都来这里唱歌跳舞、健身锻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任绍长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8687个。其中,少数民族县、贫困县已于2017年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一处处文化小广场,为乡村增添了歌声和笑声,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