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金融产品创新解农忧

   2017-06-05 1230
导读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少不了金融活水的润泽灌溉。在吉林省,许多带着泥土芬芳的金融产品活跃在田间地头,渐渐解开了农民眉头上的愁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少不了金融活水的润泽灌溉。在吉林省,许多带着泥土芬芳的金融产品活跃在田间地头,渐渐解开了农民眉头上的愁疙瘩。

在全国产粮大县农安县,玉米收购价走低后,不少农民琢磨着把土地流转出去,发展点更挣钱的业务,“扣大棚”种植经济作物就是其中一种。

农安县德胜宝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宝学说,一个带取暖设备的暖棚,少说也要十几万元,不带取暖设备的也要三五万元。他承包的5000多平方米温室大棚,经营成本不低。

农村金融领域,缺乏抵押物是个难题,金融机构不敢贸然进入。农行农安县支行行长于传伟和业务员们深入村屯,渐渐摸索出一套结合确权、抵押、保证金的贷款产品——“大棚贷”。银行和乡镇经管站联合对贷款农户的大棚进行估值、确权,贷款人缴纳贷款金额20%的保证金,只要信用资质良好,短时间内就能放款。

“保证金按照定期利率存在银行,贷款结清后就可提走。”孙宝学说,自己贷了37万元,趁着土地流转价格走低的时间点,又多包了几块地,扩大大棚规模,“今年收入肯定还能涨。”

“棚里的蔬菜质量上乘,物流直接配送到长春市内小区,食品安全有保障,消费者很认可。”孙宝学说,“还会继续贷,把规模做大。”

农安县哈拉海镇是东北著名的“三辣”(辣椒、葱、蒜)产地,今年许多农民都盖了大棚种“三辣”,三户、五户贷款农民互相联保,缴纳不低于贷款额20%的保证金,就能拿到“三辣贷”,及时又解渴。

“去年种了2公顷葱蒜,比6公顷玉米收入高。”村民张继海说。今年他扩大了1倍种植面积,“8万元‘三辣贷’让咱备齐了种苗,定会有个好收成。”

有大棚贷、三辣贷,还有大米贷、杂粮杂豆贷、人参贷……这些产品有力助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解了许多农民缺钱之苦。“创新要贴着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缓解农忧。”于传伟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841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