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数据揭示:供给侧改革效果初现

   2016-06-14 580
导读

国家统计局13日在国新办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这是时隔五年半,统计局再度恢复月度新闻发布会。 

       国家统计局13日在国新办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这是时隔五年半,统计局再度恢复月度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供给侧改革效果已初步显现:1至5月钢铁、煤炭产量均在下降;房地产库存也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
  去产能的正负效应
  供给侧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即“三去一降一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表示,“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
  去产能效果或是体现得为明显的,尤其是在煤炭和钢铁两大攻坚领域。
  数据显示,1至5月原煤产量下降8.4%,5月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至5月粗钢产量下降1.4%。
  而投资结构的变化也昭示资金正在加速从产能过剩行业流出。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5月,六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下降32.9%。
  与之相反,高技术和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重不断提升。1至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6%,远高于整体投资增速,后者目前已经跌回9.6%的个位数增速。
  去产能效果的鲜明,也给工业投资带来了一定的下行压力。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从4月的6.0%进一步下滑至4.6%,这也是拖累整体投资增速创下16年来新低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间投资多集中在制造业,去产能政策对民间投资影响更大。新的数据是,民间投资增速较此前进一步下滑1.2个百分点至3.9%。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未来稳增长政策力度减弱并逐步退出,如果民间投资不能接棒,则经济增速会重新进入下行通道。”
  因此,章俊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加大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包括减税、开拓新的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以及推进改革降低垄断性行业的门槛来引入民营企业等。
  去库存效果明显
  除了去产能外,去库存的效果也很明显。
  盛来运列举了两个数据: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1.2%,这是2010年以来一个次出现负增长;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连续第三个月延续去库存的态势。
  盛来运在谈及房价情况时也提到一个变化: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有所放缓,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有所扩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房地产库存压力大的恰恰就是在三、四线城市。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就此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商品房以及商品住宅的待售面积继续下滑,这和三、四线城市市场销售总体较好的态势有关,体现了实施去库存战略的成效。”
  此外,降成本方面也有一定效果。数据显示,1至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
  而补短板方面,主要是对水利、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前5个月,这些短板领域的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
  不过,盛来运多次强调,目前“三去一降一补”的效果只是初步显现,下一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
  短期内政策变化不大
  尽管5月份投资和消费数据均有所回落,但在官方看来,目前经济整体仍运行平稳,稳中有进。分析人士指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短期内的政策变化不大,货币政策以稳为主,而财政政策保持积极,更注重结构性调整。
  章俊表示,鉴于实体经济需求依然疲软且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政府应更多地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接棒稳增长,以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近期财政部曾在官网撰文称:“我国政府债务仍有一定举债空间。适度加大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是政府依法规范加杠杆的重要举措,可以避免全社会债务收缩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下一阶段政策重心向积极财政政策转移的信号。
  申万宏源证券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降杠杆、政府加杠杆,需加大政策落实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梁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6279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