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农业贴近市场调结构 供给侧改革新气象

   2016-06-12 830
导读

长江云报道(湖北之声记者 王超 荆门台记者 鲁云峰 通讯员 蔡立新)荆门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调减效益低下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长江云报道(湖北之声记者 王超 荆门台记者 鲁云峰 通讯员 蔡立新)荆门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调减效益低下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高效的作物品种和面积。系列报道“以质为帅,决胜供给侧”播出报道《荆门农业贴近市场调结构,供给侧改革新气象》。
       六月初的江汉平原,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京山县永隆镇的田野里,再也看不到大片大片的棉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的蔬菜大棚,还有成片的玫瑰、山药种植基地。
       新河口村的村道旁,800多亩的玫瑰花开得正艳,中间套种的辣椒已经挂果。而在两年前,这片土地上栽种的全是棉花。新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士春指着一望无际的玫瑰园高兴地说:“现在中间套种的话,我们农户收入一亩田都在5000元以上.有的高达9000元,是原来收入的一倍。”
       新河口村村民刘秀英开始并不情愿种玫瑰,而是守着自己的8亩棉田,结果一季下来,别人收入上万,她却只是保了个本。这下她着急了,找到村支书,拿出自己的5亩田种玫瑰,中间套种辣椒和甜萝卜,下半年的收入就有一万多。
       市场上什么好销种什么,哪个品种效益好就调什么。再过一个多星期,京山县宋河镇罗华清老汉的40亩早熟葡萄就要上市了,他今年新引进的金手指、醉金香等品种,一斤可以卖到50元,一亩地的收入就是三、四万。
       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荆门市的农业结构不再是总量不足,而是低效的大宗农产品过剩和生态、优质的农产品偏少,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和供给不足同时并存。在这种形势下,荆门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努力健全优化农产品的供给体系。根据市场行情,全市调整减少了棉花和玉米种植面积9万亩,增加水稻、大豆、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同时大力推广“香稻嘉鱼“、“稻虾共生”等高效种养模式,全市高效模式的种养面积在去年200万亩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亩,占到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496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