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供给侧改革把创新“放”出来 让产业连成串织起链

   2016-06-03 890
导读

缝出来的?粘出来的?也对,只不过那是在一般的企业里。在福建莆田华峰公司,它是印出来的,而且有专利、成规模、有品牌。目前只


缝出来的?粘出来的?也对,只不过那是在一般的企业里。在福建莆田华峰公司,它是印出来的,而且有专利、成规模、有品牌。“目前只有我这一家。”华峰副总经理邱建新说。

  再考你:中国一双出口的户外运动鞋能卖多少钱?

  几十元?上百元?没错,不过那是在一般的企业里。在莆田洛弛公司,是150美元,批发价,不能讨价还价,还必须用中国的商标。敢这么“叫板”的,“很快就不光我这一家了。”洛弛董事长陈英洪说。

  后考你:中国产的马桶盖有没有特别好的?

  当然有。“我们泉州生产的马桶盖,不比日本差,我在这里做个广告。”3月6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笑着来了个开场白。

  被省委书记点赞的这家企业叫九牧。它的产品,能自动加温、自动翻盖、除菌、防潮、抗压,还能自动过滤。九牧创新研发中心副总裁林山,甚至当着众媒体喝下了过滤后的马桶水。

  这些企业咋能这样“牛”?因为他们的产品满足了市场需求端的变化。

  告别“短缺经济”的中国,市场需求端改变后,倒逼企业生产端、研发端跟着一起变。跟得上的,就是领跑者;跟不上的,就会被淘汰。怎么才能跟得上?福建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给出的答案是:把创新“放”出来!

  从今年初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马不停蹄下基层、走企业,会同政府各个部门、金融机构与众多企业一道寻求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调研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深思: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势头强劲——89.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4.2%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65.7%的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

  4月末,福建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全省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列居东部地区第二;38个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实现正增长。

  “作为政府,我们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就应该多方施策、肯下血本。创新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省领导这样说。

  怎么“放”?春夏之交,记者深入福州、泉州、莆田,听三个城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靠创新“生出来”“败不倒”“赶上来”的故事…

  创新,让产业连成串织起链——福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故事

  靠创新,“生出来”

  “我是在自贸试验区政策中受益大的人。”翁声锦一点也不客气。海浪层层涌起,拍打着福州江阴港13号码头,岸边两座巨大的、各装着10万立方米的石油液化(LPG)气体储油罐高高矗立。“马上还会再建4座,加起来就是60万立方米,将是亚洲大的LPG保税储备基地,全部从海外进口。”

  2011年之前,老翁是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长,企业专门生产聚丙烯薄膜,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塑料包装,规模全球大,业内称他是“世界膜王”。但这个“王”当得“没一点意思”——上游的丙烯不在他手上,即使销量极好的时候,他在下游单价涨1500元,上游跟着坐涨2000元。

  “非得自己搞上游产业。”5年前,老翁就这么想。这想法和福州不谋而合。

  “福州有很多好企业、好项目,单个看各有特色,仿佛一把好牌。可有一个问题:连不成串,织不起链。”好牌不成顺,能叫不能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结构,难点也在结构。”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说。

  2014年,中央确定福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4年底,包括福州片区在内的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2015年9月,福建个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获批。再加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好牌连连。福州市在调整全市产业结构时提出,重点抓“建链”“补链”“延链”“壮链”,核心就是让好牌成顺牌。

  翁声锦看中了被规划进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的江阴港——本是30万吨级的天然良港,却多年有港没货、大港小船。“按照国际上自贸区的基本规律,关键是要争取‘货权’。”听说福建要建自贸区后,老翁就暗自苦读研究,“巨港行巨轮、巨轮走大货。我利用自贸区‘大进大出’的政策,在这里建起了中景石化科技园。”

  在园区里,靠近码头一侧是LPG罐区,再向里是丙烷脱氢区,丙烷经过催化、裂解、聚合,便是聚丙烯,再通过加热拉伸就是薄膜。丙烷裂解后还有个副产品——氢气,加氧就成双氧水,再往下又可以产出己内酰胺的上游产品。己内酰胺又恰恰是福州下辖长乐市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菜”。

  点成线、线成片。去年以来,福州先后落地京东方、VR产业基地、申远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骨干项目。近日,中景石化一期项目投产,加上已投产的天辰耀隆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正在建设的中石化巴陵项目,国内大的己内酰胺基地有望在福州崛起。

  “福州很快就要有第六个千亿产业了。”老翁掰指一算,无论丙烷、丙烯、聚丙烯还是副产品双氧水,都是全球或全国单体规模大,而整个科技园也是目前全球一个的完整产业链基地,“全部达产后,又是个过千亿。”

  靠创新,“生出来”!“生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一个企业、一条一条产业链,更生出了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豪情。

  靠创新,“败不倒”

  黄培群去年以来一直憋着口气,直到今年才算稍稍松下。在作为全国“金改”示范区的泉州,能让身为金融局副局长的老黄憋屈这么久的,究竟是件什么事呢?

  当然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位;民营是基础,占比达八成。亚洲金融危机时,岿然不衰;国际金融危机时,毫发未损。可即便强悍如泉州者,在此次变革中,却感到寒意阵阵。“2008年时,全市企业运营情况好、中、坏比例大约4∶3∶3,这次则是4∶2.5∶3.5。40%好的,是愈发的好。但经营艰难的,数量也的确增加了。”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坦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3878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