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不仅要“牙尖”还要“齿利”

   2016-02-25 1010
导读

号称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新版《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新环保法扬齿立威、铁

 号称史上严环保法的新版《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新环保法扬“齿”立威、铁腕治污,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然而新环保法在实施中,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2015年环保部非常忙,重要的事情就是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在网上流传一句话“部长喊你谈话”,就是部长约谈地方主要负责人,针对他们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要求他们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完成整改任务,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后续还有很多跟进措施。

约谈产生了一些效果,但也引起大家的争议,约谈形式从法律来讲应怎么定位?要进行行政处理措施还是行政处罚,有没有范围的限定?

同时,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引发老百姓的争议,比如禁止秸秆燃烧,是不是只有禁烧才能治理大气污染,能不能找到更好的途径,既让秸秆不燃烧,也有多种利用的途径?如何照顾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简单剥夺他们的利益?类似案例给环保执法提出很多新的命题。

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止于此。一些地方环境执法机关执法力度不足、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环保法律实施措施缺乏常态性,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较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环境民主进程缓慢等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曾表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公益诉讼的案例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量涌现,对诉讼案件,地方法院不立案、地方政府不执法现象较为普遍,新环保法实际上只能在环境保护领域起到指导、补充的作用,法律权威性不够。

在执法方面,环保部门在机构地位和执法力量结构方面都呈现“倒金字塔型”,这导致市、县、乡级的执法力量薄弱,使新环保法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虚化、缺位的问题。

公益参与、人人参与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怎么保障公众参与?先要让公众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公众参与的前提是公众知情,这取决于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公开,而目前问题恰是在新法之下,两个方面信息公开仍远远不够。

看来,“长牙齿”的环保法在“咬”住环境治理、生态平衡的同时,其牙齿的坚固程度还有待加强。笔者认为,应当针对现实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体制完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工作,使新法有效运转,既打击违法犯罪,也实现正面引导,夯实基础,帮助企业提质增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现实运行当中更要因地而异、具体分析。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还在路上、环境保护还在路上,这除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更需要用法治的方法推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235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