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并购重组愈演愈烈 主角由制造企业取代

   2016-05-27 570
导读

新三板并购重组愈演愈烈 主角由制造企业取代  自2015年新三板并购潮起,一场并购重组大戏的序幕已然拉开。而随着分层的即将落

 
新三板并购重组愈演愈烈 主角由制造企业取代 新三板并购重组愈演愈烈 主角由制造企业取代

  自2015年新三板并购潮起,一场并购重组大戏的序幕已然拉开。而随着分层的即将落地,新三板并购重组潮也将愈演愈烈。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股转系统仅发布了35起资产重组相关公告,交易金额总计14.91亿元。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686份,涉及金额总计415.67亿元。

  而2016年截至5月24日,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资产重组公告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达到了745条,总交易金额247.14亿!

  这场好戏的主角也悄然发生变化。在类金融企业挂牌、融资被叫停的背景下,去年风光无两的金融业不再盘踞并购额榜,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挑起并购重组大梁的主力是制造业。新三板并购重组意愿变强“部分优秀的新三板企业已经完成了从猎物到猎人的转变,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高效融资功能,快速做大做强。”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曾如是说道。

  新三板上主动并购确实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全年,新三板公司主动并购事件达到 248 起,与前三年相比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今年前5个月的交易金额前十名中,也有八家都是主动并购。

  新三板府注意到,在这些选择重组的企业当中,协议转让方式仍是主流,达到84%。并购方式仍以现金为主,“现金+定增”的方式也逐渐受到市场关注。

  而在今年前述745份并购重组公告中,大多数项目已走到董事会通过这一步(39%),或是初具重组意向。

  主角变化:金融业并购减速制造业信息业仍是并购洼地如前所述,虽然并购重组越演越烈,但这场好戏的主角已然发生了变化。

  2015年金融业并购重组总金额达到225.31亿,占新三板并购重组总额的54%。然而,2016年前五个月,在其他行业并购重组数量和规模大多都有所增长的环境下,金融业资产重组总金额却仅有58.47亿元,占比仅24%。

  相比之下,制造业则显得“后来居上”。2016年前5个月的资产重组总金额达98.28亿,已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总数92.60亿,占比也由22%上升到40%。

  例如,截至目前交易额大的并购事件就发生在非金融业,大丰电器以26.40亿元收购ST亚锦。

  以下是2015年与2016年截至5月24日,新三板上各行业资产重组规模的趋势对比图(单位:万元):

  由于金融和制造业的金额比较大,所以其他行业的并购重组数据并不能很好显示。于是,府爷又做了一张图,去除金融和制造业的数据。 

  以下是2015年与2016年截至5月24日,新三板上除了金融和制造业之外的各行业资产重组规模的趋势对比图(单位:万元):

  再来看看,2015年和2016年截至5月24日,新三板各行业的并购重组交易金额的占比趋势图。

  不过,府爷注意到,制造业其实一直是并购重组市场的主力军。

  从重组事件的数量来看,2015年多的并购发生在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2016年依然保留了这一趋势,三大行业发生的并购重组事件仍占据了70%的数量。

  总体而言,今年以来各行业的并购重组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相比去年而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制造业行业加速整合,而金融业由于融资受限,并购速度明显放慢。有业内认识表示,今年该趋势将进一步明显。 并购重组迎风口在新三板流动性起不来、转板制度迟迟不出、注册制延迟的背景下,并购重组无疑提供了一种发展的新思路。联讯证券新三板席研究官付立春更是直言,2016年乃至2017年,并购重组将是新三板主要的趋势之一。

  不论是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挂牌企业反向并购上市公司,还是挂牌企业之间相互整合,甚至是未上市未挂牌企业与挂牌企业之间的产业并购,都一直在进行之中。

  分析观点认为,上市公司和新三板企业的强强联手,使得上市公司的活跃交易和新三板的融资便利性同步发挥出来,再加上双方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交易双方都能够实现价值提升和业务升级,可谓是双赢。

  这也是双方投资者乐见的。在新三板市场,并购重组也是前期投资者实现退出的一个主要渠道。除此之外,准备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也有望在企业并购重组之后,通过业绩提升、股价上扬获得更高收益。

  而新三板并购重组相关制度趋于完善,也成为并购潮涌的一大前提保障。目前各项出台的管理办法对自愿要约价格、支付方式、履约保障能力等都有所放宽。

  这场好戏不过刚刚开始,下一个走到聚光灯的会是谁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1888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