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数据有所分化
在这场“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对信贷、投资、价格、汇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敏感捕捉到经济数据 “分化”的一些痕迹。
M1和M2增速出现剪刀差
在信贷方面,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我国货币增速维持了相对较高水平。4月份M2虽然只增长了12.8%,但是M1的同比增速却高达22.9%。针对两者之间的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指出,当M1增速远远大于M2时,要警惕资金的短期化现象。
于泽:这个现象实际上表现了整个市场流动性偏好的上升与风险偏好的下降,而这个上升和下降,实际上对未来经济制约是比较大的。因为在我们整个流动性偏好上升的情况下,我们的资金就很难由虚入实,整个会在金融中进行徘徊。
民间投资增速有所下滑
在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上升,但是民间投资在今年出现了快速下滑。报告显示,4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2%,只有去年同期水平的不到一半。于泽认为,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更多是政府的拉动,市场自发的力量还不足,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分化。
马骏:不应该过度解读4月信贷波动
还有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信贷。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从3月的1.37万亿元,暴跌60%至5556亿元,不及预期的8000亿元。面对信贷数据波动,部分市场人士担心是否货币政策有所转向?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席经济学家马骏解释,有一些特殊因素导致了4月信贷和货币增速下行。一个主要因素是发生在4月份的3500亿以上的地方债置换,这部分融资不再计入贷款,这是统计因素所造成的贷款增量的下降,并不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另外,从季节性来看,历史上4月份信贷增量一般都是明显低于一季度月均水平的。
马骏认为,基于上述原因,不应该过度解读4月份货币信贷增速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的,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既要保持稳增长力度,继续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对未来价格的影响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刘元春:不要拘泥于一时数据
关于如何看待当前经济数据分化的迹象,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也说,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数据,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具有一定的定力。
刘元春:我们不要盯着自己的脚背走路,那样很有可能就会摔倒走不好路。因此目前我们关注中国的宏观,过度地关注月度数据可能很头疼,所以你就会大喜大悲,3月份大喜,4月份一看好象不太对劲了,消费数据下来了,出口数据下来了,投资数据虽然还凑合,但是实际上内在的结构数据还不妙。如果大家再看看5月份的数据,我相信大家又会大吃一惊。
要靠供给侧改革唤醒内生动力
当然,专家们也指出,4月份的数据暴露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信贷加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因此,要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唤醒市场内生动力。
财新智库莫尼塔董事总经理、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建议,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后不能只注重基建投资。
钟正生:看数字的话肯定更多要有基建投资,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率是高的,方向是对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允许的经济增速适当回落,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转向民生保障上面,我觉得这是更可持续的,也是更加健康的一种方式。
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专家建议维持适度稳定透明的货币供给。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家还指出:各种精准的政策调控是下一步的一个核心,而做到精准调控,就要克服碎片式改革。刘元春说:
刘元春:一只螃蟹八只腿,脑袋还没弄,各个腿都要动,后这个螃蟹就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