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深化合作邀请智库支招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佛山市政府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佛山职业教育发展寻求智库支撑。据悉,这是该研究所次与广东省内市一级政府进行合作。
据介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职业教育综合研究咨询服务机构,集聚了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战线尖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员。“根据合作协议,我们将共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基地,协同开展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共建佛山国际合作平台。”佛山市政府副秘书长邓灿荣表示。
“我们擅长的领域在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研究。佛山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我希望我们的理论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好的思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表示,该所会将所研究的包括德国在内的诸多优秀政策等案例提供给政府参考,以供讨论和决策,在深化职教领域做出更多科学的探索。
建议发挥企业办学主体地位
佛山要建成制造业一线城市,高技能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提升与发展不可缺位。“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提升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佛山一职业学校校长表示,其中一大明显症结就是校企合作仍是“校热企冷”,合作模式仍大多停留在“岗实习”层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杨进提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激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者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
“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教育型企业在税收方面、在取得政府购买服务方面要取得优先权。“杨进说。此外,他还认为,政府要以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开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而在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机制方面,杨进赞赏德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大力配合,学校招收学生之前,先和雇主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才在职业学校签订一个入学注册。这种联通雇主、职业院校、学徒三者的模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成功重要原因。这也值得佛山研究参考。
声音
业界、学界大咖聚焦“准工匠”
匠心匠技与创新相辅相成
在当日的高峰对话现场,来自实业界、学界等领域的多位嘉宾,围绕“工匠精神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话题,集中探讨职校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佛山这座拥有10余万高职、中职在校生的制造业大市积极建言。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是包罗万象的一个诉求,而且工匠精神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德国F+U(艾辅佳优)国际教育集团博士熊火金说,一个人现在是某个领域的“工匠”,随着时间发展,他今后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企业家。这引起现场部分企业家共鸣。一位佛山的制造企业代表说,他们公司在鼓励和激发内部创业过程中,主力就是来自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袁毅桦表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是要让这些“准工匠”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好的工作方法,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钻研。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胡刚:
工匠精神要结合时代发展
我们培养的工匠精神是在这个时代培养的,那么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就要结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跟我们的企业、产业融合,培养出的“工匠”既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又能够适应时代精神。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袁毅桦:
工匠精神就是要脚踏实地
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创新型城市,工匠精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反对现在社会上一些浮躁、投机取巧的不专心、不专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