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制造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特别是在长春市召开的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地区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李克强总理把工业制造称为“国之重器”。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一个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一个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传统制造业大省,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发展规划尤为迫切。
当前,黑龙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黑龙江制造业振兴发展,我认为要基于这样的总体判断:一要清醒面对形势,迎接挑战。现在,黑龙江经济在统计数字上的确出现了严峻挑战,2014年,我省一次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一产、三产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增速0.6和1.8个百分点。我省大的挑战出在工业上,能源工业占我省工业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大庆油田因调整产量减少工业增加值540亿元,大概相当于其他工业领域1500亿元的销售额。我省非能源工业部分增速同比是正常的,大庆油田以及煤炭行业负增长,把其他部分增长抵消了,并把工业增速向下拉到-0.1%。到今年8月份略有回升至0.1%。大庆油田减产计划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本来在2011年就应该开始减产,不过这个计划推迟3年多,一直到2013年才实施。现在我省的经济总量中因原油减产造成“东方不亮”,而且是持续减产。挑战我们的就是要让“西方亮一些”!能不能“亮”起来,不必然。但是我们要有信心,要下功夫下气力。
二要看到突出优势,坚定信心。全省经济突出的优势在哪里?在国内总需求有明显增长空间黑龙江又有明显供给优势的若干领域。我多次强调,一个地方发展离不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3个要素,这主要是从地方角度讲的。但总需求在哪里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讲需求是“导航器”、资源禀赋是“定位仪”。黑龙江的煤炭有优势,但是当前市场需求不足,滑入了1998年以来销量和价格齐跌的2个低谷;石化有优势,但全国没有市场需求,全国石化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0%。我们再有优势能发力吗?越发力库存越大!存货占用大量资金,会破坏现金流,若不加以遏制,企业就会死掉。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一是高品质食品、乳制品、畜牧产品。中国未来新的消费增长来自中高端收入群体,毫无疑问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二是生态化背景下的旅游、养老、健康产业。就景观而言,黑龙江的山和水在全国算是好的,但排不到前面,湿地和森林是排在前面的。中科院地理所权威学术杂志《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全国著名山水排名中,在前十位没有一个是黑龙江的;在湿地和森林的前十名中黑龙江都有。我们这些生态优势没有叫响,问题出在忽略营销、忽略市场竞争策略。三是装备制造业基础和人力资源及科技优势。中国在适应未来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涌现的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黑龙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科研优势明显,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企业有重要的供给竞争优势。四是信息服务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社会底层物质和技术结构,导致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去年全省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买入412亿元、卖出58亿元。今年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国内互联网经济有需求,我们供给能力还不够。全国有44个第三方电商平台,而黑龙江一个都没有。五是部分地区教育文化产业也有着明显总需求增长空间。我省高考人才生成能力是很强的,哈尔滨有好的供给条件。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一些积极的经济变化。全社会的用电量与社会繁荣程度有直接关系。今年1-8月份,工业用电量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北地区虽然是负增长,但我们下降幅度低;我省的全社会总用电量增长0.7%,其他两省一区分别为-2.9%、-2.18%、-5.35%。当然不能完全看这些数据变化,因为各自的经济结构不一样,但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从《中国制造2025》角度看,我们的优势是技术基础,是科技和人才优势,但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要坚持问题导向,触及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战略思维方式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底线思维,二是问题导向。从表面看,我省的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还是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发展环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现在大家能接受了,但触及不触及本质是关键。这个问题很难突破,但一旦突破,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这两年我在省内接触了几百家企业,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
四要找准正确路径,形成合力。找到问题、触及本质,但招法不对也不行。因为路径不对,就形不成发展合力。要找准正确路径,形成政府、企业界、大学、媒体、科研院所之间良性互动的合力关系。所以,社会氛围、发展合力、行动路径都要正确,光凭干是不行的。大的方面就这四条。下面,我讲以下具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