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制造2025”需要 敢拆汽车的“建设者”

2016-04-08 13:10620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在中德两国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期提出的发展战略。分析“德国工业4.0”,将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带来哪些借鉴?3月30日,在由省科协主办,省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承办的“科技前沿大师谈”活动中,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孟立秋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2011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次提出“工业4.0”概念。在孟立秋看来,德国在提出“工业4.0”概念之前,就已经走在“4.0道路”上了。“德国在创新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掌握‘主动权’。”孟立秋说,“上世纪80年代,德国汽车的许多零部件都在中国生产,但一些关键的组装技术还是他们自己掌握,价值链的主动权依然在德国手里。”孟立秋强调, “要想掌握主动权,便需在高端制造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上下功夫。”

 在“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进程中,孟立秋指出:“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巨大,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但现实中,不少家长为了给子女营造好的发展空间,选择将孩子送出国,甚至在中小学阶段就有很多孩子出国学习。孟立秋认为,追求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虽然不错,但并不意味着要过早地把孩子送出去学习。“当孩子离开熟悉的生长环境,可能产生认知上的问题。不利于培养‘中国制造’的接班人。”孟立秋直言。

 对于高等教育,孟立秋介绍,国外也一直倡导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但并不是要学生去开公司,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去面对一些创业问题。比如在授课中抛给学生一些没有解答的问题,培养他们思考方案的能力。“大学里教的,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路,应该是帮助学生在遇到不同情况时,知道如何去应变,拥有应变的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不能或缺的。”在德国生活30多年,孟立秋感受颇深,她说:“比如对小孩动手能力的培养,当把一个10岁的德国孩子放在一辆汽车旁,一般情况下他会大大方方地打开引擎盖,好奇地去了解马达长啥样、各个零件是干什么的。这样的举动在德国很平常,而在国内,家长可能会因为物件的损坏而批评孩子的拆卸行为。殊不知孩子经过那样的成长,更多的是成为建设者,而非破坏者。”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0评论2019-11-11679

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 李强宣布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
  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式暨颁奖仪式,11月6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

0评论2017-11-07721

“中国制造2025”国际合作论坛分享企业国际合作案例
东方网记者解敏11月1日报道: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副巡视员曹钢介绍,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

0评论2017-11-0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