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走向工业4.0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吗

2017-04-06 14:24118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德、日等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一股“再工业化”潮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不可避免的全球发展趋势。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希望以此来振兴本国制造业,该战略的推出迅即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转型竞赛。2015年5月,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明确要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启动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中的深化应用。

1.工业4.0,中职教育的危机与契机

与工业3.0时代相比,工业4.0时代的主要标志就在于智能制造,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的高度结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工业4.0时代,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技术将会得以进一步提高,在某些领域,原来由人所从事的工作逐渐为机器人所取代。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将扮演何种角色?是将迎来发展契机,还是将无用武之地?

实际上,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工业4.0的冲击下,江浙沪地区的不少企业已经迈入“机器换人”行列,而受到冲击大的无疑是中等职业教育。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2万所,比上年减少676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在这种生存危机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再次受到质疑。很多人疾呼,工业4.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可有可无,应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着力培养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破除伪命题,抓住契机发展中职

在走向工业4.0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还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呢?如果答案为“否”,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假设一,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水平已经全面迈入工业4.0时代,不再大量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假设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结构已经不断优化,没有必要再依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假设三,工业4.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由高等职业教育甚至应用型本科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检验假设一的关键在于考察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一个产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制造业水平一般。也就是说,在东部地区率先迈向工业4.0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大多仍处于工业3.0,甚至工业2.0时代。因此,应该理性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造业水平离全面迈入工业4.0时代至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前提是要补齐尚处于工业2.0、工业3.0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短板。由此可见,在走向工业4.0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至少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故假设一不成立。

检验假设二的关键在于考察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度也明显较慢,现阶段对中、初级技能人才仍有很大需求。而中小企业本身生存压力就相对较大,能够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相当有限,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承担起帮助中小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的任务。另外,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而我国的农民工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技能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与“中国制造”品牌的打造。我国要想打造中国品牌,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然需要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减少低技能人才的比例。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必然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承担起更多的培养培训责任。由此可见,就我国的劳动力现有结构和水平来看,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等职业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故假设二不成立。

检验假设三的关键在于考察工业4.0时代的工作岗位人才到底应该由谁来培养。一项对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机器换人之后,会带来对一批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新需求,包括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机器人的操作、维护与维修,生产线的安装、运行与改进,智能车间的远程监测、在线管理等等。在这些不同的岗位中,对人才的核心技术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并非所有的岗位对人才都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要求,因此也并非所有的智能车间岗位人才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来培养。该调查研究显示,以上岗位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比例为31%,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比例为39%,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需求比例为30%。因此,即便到了工业4.0时代,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岗位都需要由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来培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仍有较大需求,故假设三不成立。

因此,毫无疑问,在走向工业4.0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倘若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在政策环境日益改善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无疑仍将大有可为。就现阶段而言,当务之急在于抓住工业4.0提供的发展契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方向,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拓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历史阶段的创新发展。

3.坚持就业导向、多元生涯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何去何从?出路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并坚持以学生多元生涯发展为出发点举办,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让想就业的学生,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学生,都能“升成”;想留学的学生,都能“留成”;想创业的学生,都能“创业成功”。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等职业学校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变革。一是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一批新兴专业。智能制造会催生一批与工业机器人、智能机械臂、智能车间生产管理相关的新专业,绿色制造也会催生一批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绿色工厂相关的新专业,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二是更加重视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等软技能的培养。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对人才的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等软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人才具备文字素养、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艺术素养,要求具有设计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要求具有认真负责、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时间管理、质量意识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更加关注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三是继续强化资源共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中等职业学校要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以工业4.0相关主导产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产学一体化办学的社会合作机制。四是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做大做强职后培训,配合企业做好低技能员工的技能提升工作。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服务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不应只是局限于适龄青少年,而应该为各年龄阶段的劳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职业教育服务。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工业4.0驱动的汽车制造业 呼唤华为高性能计算云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以及现代设计方法在产品开发和试验中的进一步应用,CAE仿真技术(ComputerAidedEngineering)已

0评论2017-07-07559

工业4.0是工业科技时代 更是工业机器人的好时代
随着工业4.0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驱动,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而按照发展趋势,这还仅仅是

0评论2017-07-07566

长春市开办工业4.0 和国际服务外包培训班
为加快长春市产业转型升级,长春市商务局与高新区管委会、东软公司开展了系列中高端培训,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我市服务外

0评论2017-06-15583

李克强力推“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 中德合作迎关键期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圆满结束对德国的正式访问并成功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会晤中,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德经济互补性强,利益

0评论2017-06-05584

“互联网 工业” 工业4.0智能制造时代已经到来
日本的机器人产业与技术十分发达,受到国内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不足和中国等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影响,2016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量创

0评论2017-05-31575

工业4.0的信息安全攻防战时代开启
近期资讯安全危机大爆发,去年10月Mirai病毒所发起的DDoS攻击、今年4月BrickerBot可直接瘫痪物联网装置,到近期的WannaCry勒索软

0评论2017-05-31504

健身器材制造业 走在工业4.0进程的前沿
智能化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行业共识,纵观2017年体博会各大展区,健身器材制造领域无疑是整个行业迈向工业4.0进程走

0评论2017-05-31358

物联网如何推动制造业“工业4.0”?看美国怎么做
5月下旬的波士顿大部分时间是阴冷的,不过,这里的一场全球性的物联网技术大会让业界人士心头不断涌现暖流,他们清晰地看到了行

0评论2017-05-31328

财经观察:强强联合——当“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瞄准五大工程、十大重点领域,助力中国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0评论2017-05-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