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 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

2017-04-05 09:071150

中国制造2025获政策福袋 深入落实绿色创新发展

新获悉,工信部印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工作要点》,指出支持在沿海地区的示范基地开展集中推广应用海水淡化的试点,培育海水淡化与绿色应用产业基地,建设适当规模的海水淡化装置。全文如下: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深入实施年,也是全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见成效的关键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国家示范基地)是承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重点产业、重大工程的重要载体。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工作要点》,现制定示范基地2017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

(一)实施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

1.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开展批卓越提升试点遴选工作,通过培育创建,以点带面,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成为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

2.联合“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试点所在地政府,及时宣传报道卓越提升计划进展情况以及批卓越提升试点对象的工作推进情况。

(二)加强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3.重点依托国家示范基地已有创新平台,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推进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促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

4.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聚焦推广应用环节,重点支持在国家示范基地推动建设一批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心。

(三)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5.鼓励“四基”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基础产品和技术,依托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引领推动“工业强基”工程实施。

6.重点依托国家示范基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十大领域在“四基”领域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

(四)培育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

7.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

(五)推行绿色制造体系

8.在示范基地试点推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产品、工厂、园区绿色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基地建设绿色园区。

(六)开展节能减排试点示范

9.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行动,形成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在示范基地中开展示范推广,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工业领域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10.支持在沿海地区的示范基地开展集中推广应用海水淡化的试点,培育海水淡化与绿色应用产业基地,建设适当规模的海水淡化装置。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七)推进“双创”平台建设

11.优先从示范基地中,遴选建设大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

12.鼓励示范基地开展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和申报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符合条件的,优先予以认定。

(八)推动互联网+示范基地发展

13.以国家示范基地为核心,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智能制造由领先企业的点状突破向区域制造业的整体提升迈进。

14.加大对智慧化工园区(示范基地)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借鉴其成功经验,继续在相关示范基地中遴选示范典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九)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15.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以国家示范基地为基础和支撑,加快军民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军民技术、成果、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双向转化应用,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十)加快新兴产业领域基地创建

16.支持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化发展,在示范基地申报和评审中,支持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安全产业、应急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领域,创建国家示范基地。

(十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7.优先支持在纺织服装国家示范基地中开展创意设计平台(园区)建设,开展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的遴选与培育。

18.发挥好示范基地的引领和载体作用,推动产业转移合作,支持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抓好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建设。

19.在国家示范基地中,优先考虑建设“智慧集群”,选择一批管理规范、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智慧集群”培育和建设工作。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在线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16313.html

“去年,我市获批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是国家赋予我市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扎实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长春工业转型升级。”市工信局局长李维彬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灵魂”就是创新。全市工信部门要围绕服务、扶持、引导企业创新开展工作,助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

  全力打造

  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

  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暨工业转型升级会议,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长春实施纲要》《长春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试点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此,市工信部门的总体工作思路为: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聚焦制造业提质增效一个核心目标;加快构建具有长春特色的新型制造业、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保障四个体系;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业强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绿色制造等五个方面的试点示范。通过“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汽车、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等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及健康、新材料和大数据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长春工业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服务化发展转型,全力打造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

  围绕服务企业

  创新狠抓落实

  “企业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新产业的研发、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的改进及新的业态和新的营销模式,这些都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要义。”李维彬表示,要让“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共同作用于“中国制造2025”和长春工业转型升级。

  在支持企业创新工作中,市工信部门将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一汽集团等企业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3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吉林一号”卫星、工业机器人、生物高分子材料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步伐,形成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高位统筹

  细化阶段性推进目标

  “推进‘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谋划推进措施方面,要高站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渠道、深挖掘,全方位、系统化谋划;在具体推进工作中,要想真策、用实招、求实效。”李维彬说。

  “今年,我市将下发《长春市2017年“中国制造2025”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目标。”李维彬表示,市工信部门将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要素服务、载体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要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研发中心、服务平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扶持和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要谋划、建设、扶持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园区;通过建立产业扶持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提供服务,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和能力。同时,要扶持100个智能制造产业化示范项目、100个重大创新型项目、100个“两化两业”融合项目,助力10个智能制造产业园区、5个制造业服务园区、5个绿色制造产业园区发展。大力扶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壮大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今年,要增加25个创新孵化基地,面积不低于50万平方米。

  基层心声

  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工信局“中国制造2025”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市直各部门组织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的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我市制造业发展中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调研。积极引进制造业领域的政府智库、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力度宣传我市制造业发展成果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园区及企业典型经验。

  ——市工信局“中国制造2025”推进处处长任广翔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0评论2019-11-11605

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 李强宣布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
  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式暨颁奖仪式,11月6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

0评论2017-11-07661

“中国制造2025”国际合作论坛分享企业国际合作案例
东方网记者解敏11月1日报道: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副巡视员曹钢介绍,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

0评论2017-11-0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