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工业升级的浪潮中,德国、美国和日本,都有自己走向未来的航程。而对于中国企业经营者,无论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即使处于前2.0(工业化和大规模制造)阶段,也应该花些时间和精力研究、思考工业4.0的本质特征,从而高屋建瓴地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2.0或前2.0走向4.0,这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一个历史时空的概念,一个“工业发展阶段”的概念。
我们认定为“阶段”的东西,它就有发展辩证法中所说的“历史必然性”的根基。马克思说过,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可以认识,但不能跨越。企业发展也是如此。换言之,不可能直接跨越2.0,跨越3.0,一步就梦想实现4.0。因此从2.0到3.0,再到4.0,会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发展阶段,局部技术可以超越,可以弯道超车,整体是不可能的。基于对“工业发展阶段”的理解,笔者提出了工业4.0三阶段体系,并形成了2.0、3.0和4.0的建模体系,开发了一个2.0到4.0,以模块为基础的结构化图谱。德国工业4.0的基本逻辑,本质上就是企业发展阶段论的逻辑。工业2.0是工业化阶段,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大规模制造阶段。就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阶段,按照标准化进行大批量生产的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中国企业,也包括外国企业,都还在这个阶段:一个品类的童车可以卖几万辆,一个品类的酒可以生产出几十万瓶,一种心脏病的治疗药可以几千万人吃,而且不管什么体征和个体差异性。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大规模制造阶段,尤其是在迈向未来市场竞争无比惨烈的艰难岁月中,核心是要根本解决品质管控下的精益管理,也就是说,量的表现还是大规模制造,但要解决质量和成本,这两个根本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谈3.0,谈4.0都没有太大意义。工业3.0,一般阐述是自动化阶段,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是,大规模定制阶段,台湾更愿意叫客制化阶段,也就是从标准化、单一化的大规模生产,开始考虑用户一些个性化需求,在成本、技术和制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这些有约束条件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这个阶段,没有自动化的技术也是不可想象的,电脑和打印机的制造、飞机发动机的组装、汽车的制造,都能证明这一点。工业3.0,我们提出的体系是模块化概念。这是应对个性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大规模制造解决的是人们的基本需求,而大规模定制则是为了解决人们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而这种个性化需求是有约束条件的。很多案例证明,模块化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历史进程的实践,是实证过的东西。根据前后两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研究,模块化实践其实是始于计算机,尤其是IBM360主机的开发和制造。这也就解释了计算机,尤其是PC机和外设打印机等,先全部实现了模块化制造,并从模块化制造延伸到模块化供应,整个产业链实现了模块化。在这一点,丰田汽车应该是做得好的。汽车行业也是模块化走得比较早,比较扎实,也比较成功的产业。现在、家电,甚至服装企业也都在搞模块定制。实际上,即使复杂的飞机制造行业,模块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波音公司早在1994年就开始启动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飞机构型管理,其中如何满足各种不同航空公司的个性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大规模制造的精益化是第二阶段,定制化是第三阶段。当然,如同工业化是2.0和自动化是3.0一样,也都是相对而言。丰田的产品大部分已经实现模块化定制了,但目前丰田依然在坚持精益化,据说目前已进到精益化4.0阶段。
应该看到,任何被定义为“阶段”的里程碑的东西,都没有的,都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企业个体的发育水平完全不同,没有一个普世的阶段论。
二、工业4.0的发展路线图
从以质量管控为导向的精益化生产为核心的工业2.0,走向定制化生产的工业3.0,再到基于IoT(物联网)的智能制造的工业4.0,是怎样一种演进的图谱呢?
这里,先要引进一张工业4.0企业流程分析的主图。
![]() |
图1 工业4.0企业流程主图这张主图代表了工业4.0的企业流程逻辑。
![]() |
![]() |
![]() |
图3 离散制造业工业2.0的路线图
也许有人会争论,工业2.0为什么会引进“智能”的概念?我们认为,在当前2.0、3.0、4.0并存的时代,即使是处于工业2.0水平的企业,也不可能无视新技术的存在。理性评估当前阶段水平,合理引进适用技术,才是企业的佳选择。
三、企业核心业务与大数据能力
事实上,工业4.0之所以不同于以前的2.0,或3.0,根本性的一个指标是工业大数据分析模型。
因此工业4.0的所有智能模块,就数据维度而言,都应该进入“工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在所有的量化分析模型中,“新增价值贡献”模型,应该是企业管理所能达到的高境界。大数据的本质是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创造以前没有的新增价值,形成以前做不出来的未来预测。而这正是,“大数据”不同于“数据”的本质所在,而非数据量的大小和数据多样性的多少。互联网到来以前,一个全球性大企业每天订单处理的数据量也不可谓不大,大型钢铁企业MES层或过程控制系统小时分钟级的数据,国家电网数据,电信运营商数据,都是巨量数据,但如果不能创造全新价值,就不能被称为大数据。就企业而言,判断是不是大数据,基准点只有两个:价值新增和对未来的预测。
![]() |
![]() |
![]() |
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数据工作者,或者大数据专家,一部分有志者甚至可能成为大数据科学家。
四、工业4.0 的评测及特征
在理解企业核心业务与大数据能力的关系之后,我们将面临一个惊心动魄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
这恰好是,我们建立工业4.0的评测的目标所在。实际上,这正是围绕建立中国企业核心能力C3(Corporate Core Competency)而来。所有的测评、分析、改善,都是围绕着C3而来。那么,如何进行工业4.0的评测,模型展示如下:
![]() |
企业经营者需要永远不忘初衷,就是企业的本质和存在的合理性,那就是:不断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和用户的完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