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设备不等同于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一个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自2015年5月8日发布以来,各地先后推出“制造2025”的行动方案,并将智能制造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存在误区。”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认为,很多地方推进智能制造时,只注重概念上的一些理解,并且对于概念过度炒作,整体把控上还缺乏一定的方向。”
在企业层面,秦海林说,很多企业把引进先进设备简单等同于智能制造,缺乏一定的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在配置方面还有一定的脱节。
此外,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当中的智能化,缺乏生产管理上的标准。“很多企业在引进先进设备的过程当中只是靠单件的引进设备,整体上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缺乏一套比较统一的标准,使得我们企业的智能制造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秦海林还指出,中国企业的设备是升级了,但是人员的素质却跟不上。“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机器换人、机器代人的计划,认为有了先进设备、机器,就可以不用人了。这是不正确的。”他说,在智能制造时代,员工可以根据设备特点和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配置和把控。“人员仍然是企业生产、科技创新过程当中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这些认识误区,秦海林建议,政府要配置好各项资源,做好层的设计和规划。“不一定要强调大面积地去机器代人,反而应该注重在部分领域、环节的突破。”他提议:打造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同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形成属于自己的单项冠军,就是德国人所说的“隐形冠军”;此外,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区域性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的‘互联网+’行动方案也可以成为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秦海林认为,企业可以借用“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提升服务型制造在价值链中的比重,并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持续培训。
“双元制”培养人才
“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德国联邦雇主协会会长洪德提出,中德深入合作,必须将德国技术人才引进中国,甚至在中国培养适用的本土人才。“这件事情是非常紧迫的。”
据介绍,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已计划在揭阳建设中德双元应用科技大学。该大学将立足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为中德金属生态城乃至中国制造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德国的教育以‘双元制’著称,学生既要在职业学校接受培训,同时也在企业里进行实习。”洪德介绍,在中德双元应用科技大学中,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将和德国完全一致。
“从简单的上螺丝到高端的涂层技术,都要和德国的教科书内容一致,教学也与德国模式一致,保证培训出来的学生能得到德国承认的毕业证书。”洪德指出,德国模式培训学校,曾在墨西哥开展过本土化尝试,成果喜人,相信在中国也能够获得成功。
对此,中科金属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肖志云深有同感。“中德合作不光是从德国引进先进的制造装备或是先进的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及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制造的格局。”
肖志云建议,中国应该通过德国退休工程师组织引进技术专家,这些专家有着丰富经验,掌握核心技术。“由此可以解决中方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低成本、行之有效的办法。”
中德合作求同存异
中德合作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过程中,双方的一些分歧、摩擦点也逐步显现。“这些摩擦点其实是中德两国的‘共同的关切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庐山说。
“例如,中方极力推动智能制造标准的建立,而德方对此积极性不高,反而更关心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及信息安全保护、市场准入等问题。”庐山认为,这实际上是双方在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上的不同。
庐山分析,双方的诉求点的差异,一方面是发展阶段不同所导致的。“德国工业基本上处于从3.0向4.0演进,而中国还在2.0向3.0演进的过程中,4.0只有一些试点。正是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双方在合作重点上也有分歧。”
在庐山看来,这些差异实际上是随着中德企业双方产业界的合作深入而呈现出来的,既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