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国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库卡公司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美的集团向库卡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拟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增持库卡公司股票。库卡公司是德国领先的工业4.0解决方案供应商,而美的是中国家电领域的巨无霸,本次美的收购库卡,则是力图重演当年北京一个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之举——中资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德国公司则收获了中资公司的销售渠道和中国市场。至于美的集团能否真正获得库卡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中国工业4.0转型,尚有待时间检验。
中企收购德企实现双赢
在跨国收购中,经常会出现将被收购企业的人才、技术、厂房设备抽空后,将所收购的品牌雪藏的做法,一系列品牌也因此销声匿迹,这就不是双赢的局面。就中国企业以往在德国的收购案例来看,不乏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实现携手双赢的例子。

在笔者看来,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显然是想重复当年北京一个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的成功案例。科堡公司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以生产龙门铣闻名于世。而且北京一个机床厂与科堡公司已有二十多年的合作历史,北京一个机床厂的很多重型铣等设备就是从科堡引进。
在北京一个机床厂收购之前,科堡公司已经两转其手——先被美国英格索尔收购;后被卖给德国公司海格勒斯。由于海格勒斯主业为磨床领域,于是打算将专攻铣床的科堡公司出售。北京一个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后,一没有空降管理层,二没有抽空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三没有将工厂搬回中国,反而给予科堡很高的自主决策权——主管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制造、技术,销售、市场的都是德国人,而一个的中国人负责整个公司的协调。此外,科堡也将派出工程师到中国的工厂中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中德双方携手共进——中资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德国公司则获得了中国市场——而这使已经三次被转卖的德国科堡重获新生,不仅在4年时间里营业额增长到原来的3倍,而且在2009年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业绩在同期下降了30%的大背景下,科堡公司的营业额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率。而对于北京一个机床厂而言,在收购科堡公司的3年后,销售收入已达到收购前的3倍,订单合同是收购时的10倍,利润总和是收购前的5倍。
海外收购同样存在风险
其实,海外并购并非都能像北京一个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这样实现互利共赢,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其中典型的就属中国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2004年,在韩国双龙汽车惨淡经营的背景下,中国上汽以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2005年,又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股份至51.33%。
但由于双龙汽车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双龙汽车生产效率低下,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再比如双龙汽车工会“过于强势”,使上汽虽然成为控股股东,但却根本无法真正掌控企业——在企业生产效率偏低的情况下,双龙汽车工会不仅坚决抵制裁员,还不顾企业的经营现状,多次以罢工相威胁,逼迫上汽提高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甚至围攻中国大使馆要挟中方满足其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加上中韩企业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终使本次收购根本没有达成初衷。双龙汽车申请破产后,收购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沦为一纸空文,上汽收购双龙耗费的40多亿人民币也随之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