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对物联网技术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智能物流箱inBin、iCon、Bin:Go等。此外,我们还为工业4.0环境设计了一系列的供应链管理仿真模型。上个月我们还开始了对无人机在内部物流领域的相关技术研究。
在中国市场,工业4.0和物流设备技术领域是我们的要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在AGV、叉车、机器人系统等领域有了一定进展。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您认为近年来欧洲企业在供应链物流方面遇到的主要挑战有哪些?他们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Fraunhofer IML有哪些创新技术与方案帮助企业解决物流方面的问题?
Michael ten Hompel:商业的灵活性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特别是对于大型物流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公司而言,变化来得太快。另外,未来所有的产品都将具有多重属性,这意味着产品既是物流系统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IT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数字化的物体和产品使得供应链管理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不同业务部门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软件系统,因此企业自己或联合软件公司设计开发适合自己的立软件系统将十分必要。
Fraunhofer IML针对这些挑战和需求变化也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我们在AGV、货架、周转箱等物流设备上添加了计算机相关技术及系统(称之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得到经过重组的物流设备,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系统将具备相应的自组织协调能力。
也就是说,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将一切物体都连接到物联网或企业互联网,其集成的传感系统追踪物体信号并将信息传递给CPS,同时物体对所处环境做出反应。原理类似于社交网络,个体之间互相连接和组织,这就是我们所预测的未来物流系统,我们称之为“工业社交网络”。
我认为,未来存在着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人类和机器设备通过CPS在一起协同工作,并在互联网上构建出工业化的社交网络。即,解决方案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以实现终目标——打造出更具个性化、更高效的物流系统。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将智能制造列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请问Fraunhofer IML针对工业4.0主要致力于哪些物流技术研究及项目开发?
Michael ten Hompel:随着工业4.0的提出,物流行业新的发展和革命已经到来,我们看到一些智能化的新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应用于货架上的可置换式智能箱,这使物流系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但总的来说,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4.0的初级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谈到我们在物流技术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围绕工业4.0我们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目前十分典型的研究课题有两大方向。一方面是如何能够控制成群运行的、具有自主意识的智能AGV。由于每一台AGV都是具有自主计算能力的立个体,就好像人类一样具备自我思维逻辑,如何给这样一个AGV群体做好运行策略,使它们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完成正确的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电子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在仓库内收集所有能量、采用特殊材质的能量采集系统。比如,一个仓库里装满了货架或上百万个物流周转箱,并且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控制,无论仓库环境如何,物流设备都必须利用能量采集系统保持运行,因为毫无疑问电池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