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企业的重要性。企业是定义技术、定义产品和市场上一个位的要素,一项技术、一种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能站得住脚,是要企业采纳、形成产业链、在市场上推广,后成为用户接受的技术或产品。实现《中国制造2025》,企业是关键要素。
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领域。电子信息行业作为其他制造业智能改造升级的基础,15万亿元的行业规模还有巨大潜力,但是产业链上某些关键领域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产业供给侧不足。供给侧改革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给予这个行业更多机会。
孙迎新:电子信息产业需加强智能化能力
中电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概念。
看看国际,德国在自动化和以工业控制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占据优势,美国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占据优势。对于智能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差别并不明显。所以借鉴工业4.0,围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智能化发展上,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并通过智能化发展引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齐头并进。
先,讲一讲工业4.0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供给侧严重不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大挑战是网络安全。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将控制网络、生产网络、办公网络和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这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能力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隐患将埋藏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中。隐患之外,中国工业4.0成功地吸引了全国,从产业到学术到政府,对于“两化”深度融合新的认识和重视,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根本性的重大机遇。
综合来说,加强智能化能力的建设是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考虑规划的战略方向。下面以中国电子集团发展变化为例说明。
一是注重产业智能化的垂直整合,推进智能化必须兼顾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加强全产业链的布局。中国电子在信息显示、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等几个板块都在加强垂直整合。比如信息化技术与安全领域,中电和国防科大合作研发了自主CPU和操作系统,既有应用于计算机系统的,也有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同时布局网络交换芯片、高速缓存芯片,并建立了中国电子制造云平台。
二是结合企业的特征分类施策。结合各个企业的特点、基础、产业链定位,针对不同层面的企业,以智能化发展作为引领,用不同的手段推进这些企业智能化发展。
三是注重智能化能力的转化输出。中国电子在自身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智能化成果,涵盖从自动化、数字化到网络化全方位的积累,目前已经开始全方位输出,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
后,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建议如下。
一个,一定要做好各类政策的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电子信息领域涉及到的政策门类很多,有产业、制造、商业、应用,而且归口不同的部委管理,统筹的层设计非常关键。
第二,围绕智能化的发展,政策孵化推动核心企业,且要求其承担责任。
第三,积极重视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智能化能力评价。智能化作为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尚未成熟,政府可以围绕智能化领域加强标准建设,以掌握发展权。
第四,重视网络安全,特别是跟传统互联网网络安全和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的结合,这两者存在着差异性,需要区别对待。
第五,要强化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