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惠州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距离“自动化窘境”似乎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自动化窘境”的存在本身至少可以带来几点启示。
先,自动化不是工业升级的全部,全部自动化也并非完美;其次,人的重要性不可或缺,人的不断学习是避免“自动化窘境”的必要途径;后,也许是关键一点:在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人与机器通过网络互相理解基础上的人、机器和网络的融合,是目前条件下向着工业4.0或者“中国制造2025”目标迈进的重要途径,从某些方面看或许是一个途径。
实际上,敢于吃螃蟹的部分惠州企业,已经看到了完全自动化可能带来的“麻烦”。
正如《惠州企业争相拥抱工业4.0》中所提到的,惠州中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燕在德国考察工业4.0后觉得,如果要实现完全自动化,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理想的状态,达到七八成的自动化是优的。“这次看了德国的工厂,基本上看不到工人在里面。但如果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整条线就停下来了,对我们来说,这样全自动化不太现实。”
直面产业现状小步快跑探寻两化融合
日前,笔者有机会到伯恩光学——这家供应六成以上苹果手机屏幕的巨人设在惠阳秋长街道的一间工厂参观。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整个镀膜车间,除了清洗车间和投放原材料的工作间之外,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踪影。投放原材料的工作间简直相当于一个“马厩”,人只负责“喂料”,第五代全自动机械手臂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才是车间的主角,负责马的饲养、加工,后加工成产品。这个感受也得到同行车间经理的认同。
这当然不是伯恩光学的全部。
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和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是一个拥有近8万名工人的企业,如果平均到40个左右的工厂,每间工厂的工人也大约在2000人左右。机器人在这里,工人去哪了呢?
如果了解这一点,大概就离理解惠州乃至国内工业生产的现状不远了。“很多环节用机器人不方便,还是需要人工,我们准备投入资金提升自动化,但估计也只能达到工业3.0的水平。”伯恩光学的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
换句话说,在部分车间高强度使用自动化设备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也就是达到工业3.0阶段的时候,包括伯恩光学在内的很多工厂车间依然停留在工业2.0和3.0之间。
这种情况对德赛西威等企业来说,同样如此。更不用说,在这些与当今工业发展前沿联系相对紧密的大型企业之外,还有大量的小企业,甚至小作坊,遍布于惠州的城市乡野。
与此同时,资金有限、技术滞后,人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产品迭代速度加快,这些制约产业升级的因素还在不断累积。
作为单个企业来说,几乎不可能从工业2.0直接跨入3.0乃至4.0,但按部就班的发展同样不可持续,唯有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特点,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续探索在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每个操作中人与机器的分工模式,并用创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