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过程方法与工业4.0”,探讨迈向工业4.0的管理逻辑。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在我国推行以来,过程方法逐步被国人接受、认知、理解与广泛使用。但由于过程方法是舶来品,仍然有非常多的管理者由于没有理解其深刻内涵,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1
过程方法是工业化的产物
“工业化”这个词会让人联想到流水线。流水线是实现从投入到产出(即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在企业内部,这些过程具备重复性特征。输入“人、机、料、法、环、测”,输出产品与服务,产品与服务是过程的结果。通常用“效率、交期、质量、成本、安全与士气”等来测评输出是否满足要求或目标。
流水线的诞生,开启了工业化时代。这种应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管理方法——过程方法逐步成为西方企业的主流管理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当麦当劳汉堡在中国用工业化的办法应用到餐饮业时,国人倍感新鲜与不可思议。今天,国人对快餐面、水饺、汤圆、馒头工业化产品也习以为常了。工业化带来了规模效率,过程管理方法使工业化产品得以稳定和持续改善。
2
智能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高级阶段
建立了工业化生产线,对过程的“输入、流程与步骤、输出”进行详细定义与描述,即建立了流程与标准,并对这些流程与标准的执行进行职责分配,建立了相适应的管理过程与目标绩效考核,流水线管理从无序阶段进入了标准化阶段。这仅是过程管理的初级阶段。
为了实现少而精投入和好的收益,我们需要对过程反复地进行价值流分析,找出有限的、虽然不创造价值但是现有技术与生产条件下不可避免的步骤(称为I型浪费)予以暂时保留,将很多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称为2型浪费)立即去掉,不断地、持续地优化与改进过程,我们将这一活动称为精益化活动,将这种管理称为精益管理。建立了流程与标准之后,持续消灭浪费与使过程增值大化,企业管理进入到精益化阶段。这是过程管理的中级阶段。
在精益化阶段,企业会重视每一处细小改善与微创新,人成为过程不稳定的重要的因素。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为过程的自动控制与智能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为了解决复杂与危险环境下的作业问题,机械手、机器人诞生并得到了发展; 智能技术与生产线不断融合,使智能工厂与无灯工厂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能管理技术不断完善,信息与数据集成与分析,使管理问题可视化与及时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复杂组织的管控能力, 智能管理成为组织提升管理水平的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管理成为过程管理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