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国内目前的制造业市场,我国仍处在“大而不强”的境遇。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率利用较低等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实施上的巨大阻力。
根据人社部的一项新的统计:我国技工劳动者约为1.5亿,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其中,高级技能人才仅为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
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是目前国内为紧缺的资源。必须要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竞争状态将会持续上升,市场的将会重新洗牌。制造业将会迎来“机器人新时代”,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及代替人工在危险、恶劣的环境下操作。有效节约人工成本,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
而国家方面,也应当引导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端正办学理念,积极扶持“华兴鼎盛”这类以工业科技技术为核心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加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撑。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在竞争中为有利的一环。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变革的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产业发展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才可以在行业竞争中博得先机。为加强“中国制造2025”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