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靠创新驱动再讲春天的故事

2016-04-18 09:2089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论坛现场报道

“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的高频词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对大众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陌生和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但实际上,供给侧改革早已“潜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层规划相继出炉,便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

加快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因此,离开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难以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使“中国制造”强筋健骨、提质增效,形成竞争新优势,无疑是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改革如何助力“中国制造2025”?中国如何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高峰论道”现场,来自部委、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嘉宾共聚一堂,畅述己见。

主持人:

CCTV证券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对话导师: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生

对话嘉宾:

广东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 梁维东

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 张泰

广东坚美集团董事长 曹湛斌

广东葫芦堡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林创举

p060-1_副本

主持人

一年当中要参加很多很多的论坛,但是在我心目当中,中国经济论坛有特殊的重量。本场论坛主题是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先,有请我们本场论坛的对话导师张燕生先生,请就这个主题作一个引导性的发言。

张燕生:

破解企业转型“五缺”,要改革供给侧管理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这个坚实的基础。现在的中国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词叫“新常态”。我经常会问自己,中国实体经济的旧常态是什么?新常态是什么?我们过去35年,实体经济旧的模式是什么?我们未来35年实体经济的新常态是什么?我自己给自己回答了三句话。

一个句话,过去35年,我们的制造业代工、嵌入到跨国公司全球工序分工的模式,它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实体经济今后将走向自尊、自信、自立。我认为,这是实体经济转向新常态的一个个变化。第二句话,过去35年,我们的实体经济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下一步,我们的实体经济面临的大的挑战,也就是要向中高端水平转变。第三句话,就是过去35年靠简单模仿、抄袭、仿制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我们下一步将走向创新,什么叫创新?一种创新叫间接创新,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我们过去35年,在座的企业家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家。我们下一步的创新,很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将转向科技创新,转向制度创新,转向文化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正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企业要想告别旧常态、迈向新常态,我们面临“五缺困境”,一个缺,我们要转向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现在缺技术来源,缺共性技术的支持。第二缺,要转向新常态,现在缺人才。这个人才包括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包括能够引领正规军来进行大决战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能够引领企业走向技术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第三缺,企业想转型,缺渠道,缺品牌,缺售后服务的能力。第四缺,企业要想转向新常态,缺资金,缺能够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的资金,缺能够为企业走向创新驱动的资金。第五缺,我们缺规范,缺能力,缺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们讲,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叫马儿轻装上阵,供给侧管理的一个个核心问题,就是怎么能够降低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剩余用于投资、创新、转型。第二个核心问题,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让马儿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竞技场上展开竞赛,就是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减少对企业、对市场的直接管制和干预。第三句话,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在马儿薄弱环节给马儿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和企业,应当携手解决现在转型所面临的转型困境。

主持人

谢谢张秘书长。张秘书长提出的问题非常严肃。我们要进入新常态,但是面临“五缺”,如何来解决这“五缺”问题,如何让我们的企业跑得更快、跑得更远、跑得更好,我想企业要有企业的招儿,政府也要有政府的招儿。请广东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梁维东先生来讲一讲,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p060-2_副本

梁维东:

实体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前,南海是一个农业县,改革开放以后,因为靠近广州,很多广州的工程师到这里来指导,那时候是南海迈开创新驱动的一个步。开放以后,“三来一补”,很多港澳的企业也到了这里。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去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了2300多亿,也就是说整个经济的发展在3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19.4%。对发达地区,这可能不算一个什么数。但我们亲历佛山南海的整个转变过程,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实际上10年前,我们就同样遇到环境的制约,同样遇到土地的制约,同样出现了短缺经济年代。在这些环境下,我们从那时候开始,就加大力度去推进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应该说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果大家现在到佛山市,到南海区,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蓝天白云的景象。在整个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今年南海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实力的。从1—9月的数据看,增长8.5%左右,再深层次看,我们今年的工业投资增长了59%。在产出方面,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增长超过了11%,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超过13%。可以看出,整个结构在不断地优化,总体经济表现出平稳向好,质量不断地提升。

之所以有这样的良好局面,就是如今天的主题: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佛山南海这个地方,制造业是主业,民营经济是主流经济,在产业中的占比超过70%。在整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先要解决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问题。这是佛山南海一个很宝贵的内涵,就是我们有一批企业家,他们专注实业,无论怎么变化,他们赚了很多钱,还是把精力集中专注在实体经济,再投入,再发展,利用科技的进步去推动发展。

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里面,我们还关注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去引进高新实用技术。比如我们引进大量的专业团队,去哺育新的科技、栽种新的企业森林。到今天,我们不敢讲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是一个很长的路,很艰巨的任务,但是,应该说我们琢磨到了感觉,把握到了路线和方向,我们将会坚定不移地推动这样的发展,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先要摆正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这是核心问题。另外,政府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要打造一个高效的营商环境。在这个方面,佛山南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这几年,我们更体会到,要打造一个好的城市环境,让企业在这里创新、发展。

现在无论是项目的立项,还是项目建完以后的验收,我们都做到“一窗通办”,就是一个窗口受理所有的事情,然后透明高效率地运作。在服务企业方面,我们根据新常态,也及时更新一系列的文件,从各个方面去支持、帮助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如果企业遇到金融问题,我们帮企业一起研判,确实有需要帮助的,政府也会坚决出手。这些都是政府帮助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所做的事情。

当然,无论我们的发展处在哪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把实体经济摆到重要的位置,直到今天还强调,实体经济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主要的动力。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0评论2019-11-11682

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 李强宣布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
  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式暨颁奖仪式,11月6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

0评论2017-11-07723

“中国制造2025”国际合作论坛分享企业国际合作案例
东方网记者解敏11月1日报道: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副巡视员曹钢介绍,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

0评论2017-11-02664